企業轉型:上海絲綢集團的華麗蛻變
提到近年來迅速壯大的女裝品牌lily,很多人都十分熟悉,然而知道它隸屬上海絲綢集團的人大概不多。從一家傳統的國有專業外貿公司,到如今擁有原創品牌的股份制企業,絲綢集團從一系列改革轉型中重獲新生,成為了國企發展的楷模、國內服裝業的領頭羊。
從貼牌到原創的逐步轉型
1949年中國蠶絲公司初成立時,行業內的競爭者寥寥無幾,而現在早已是千軍萬馬。加上勞動力成本上升、外需不足、現金流緊張,種種因素使得外貿變為“沒落貴族”,想要在這個行業中生存越來越困難。穩住主營業務,穩住中國最大服裝出口企業的地位,是絲綢集團求發展的基礎。
董事長徐偉民向記者介紹了三個步驟。OEM(代工生產),俗稱“貼牌”,是最原始最簡單的經營方式;ODM(原始設計廠商),在代工的基礎上加入創新設計,提高了技術含量。因為這前兩步的有序配合,目前仍占集團年銷售額80~90%的外貿業務能夠穩定增長。OBM(代工廠經營自有品牌)則是最艱難也最重要的第三步,是絲綢集團未來開拓的核心。
2000年創立的lily品牌在最初的十年間幾乎沒有盈利,但是當長久的耐心孕育等到了適合的契機,lily開始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迅速發芽。09年銷售額3億,此后每年以40~50%的速度增長,去年其利潤占了公司總利潤近四成。除了進一步在國內擴張,lily還充分利用了集團從事外貿的內部優勢,07年起在海外開設了40多間加盟店。“以后我們要把加盟店變成直營店,再重組國內外資源,這樣就真正進軍國際市場了”,徐偉民表示。
lily在逐步探索中確立了適合25~35歲女性的商務風格,銷售模式介于歐洲Zara的量販式與韓國E-l的精品式之間。隨著品牌的受歡迎度越來越高,其產品線的多元化發展也被做了詳盡規劃。集團已經注冊好lily的4種字體,打算等品牌具備更雄厚的實力時,再衍生出4個各具特色的系列。
外在創新源于內在機制
想要在當今時代占據一席之地,不能永遠跟著別人的思維走,必須要創新成為變革者。lily的成功,從直觀看去可以歸為精準的風格定位、時尚的服裝設計、差異化的銷售渠道。但這些制勝特性又從何而來?或者說lily成功的背后,究竟什么才是主導?徐偉民說,關鍵靠人。當然人的背后,是靠機制。
在lily的管理團隊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以應屆生的身份進入公司,他們對于這第一份工作往往有著更高的忠誠度和熱情。徐偉民重復了好幾遍,“他們不只是在工作,而是當成了一份事業在做”。培養一個新品牌好比撫育一個新生命,這樣的過程在成熟的企業里很難經歷,收獲的成長也更多。
市場化是另一個關鍵。lily的服裝設計師團隊約40人,其中還有好幾個外國人。雖然在國企,但員工們的收入基本都是按照市場標準來分配,吸引高素質人才。對于高層管理人員,集團實施股權與崗位匹配制度以作激勵。即使延伸至整個絲綢集團,所有員工的平均年薪也要高出上海市平均水平許多。豐厚的回報讓人愿意更積極工作,企業運轉從而有了活力。
如果沒有體制與機制的改革,就不會有這一切的發展。2003年,集團轉型為股份制企業,51%由董事會約60名成員掌控,另外49%由4家國企共同掌控。“這不多不少的1%,讓我能夠自由地做事,足夠了。”徐偉民坦言,“國企改革的關鍵之一就在于使企業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關于未來,他表示,希望將絲綢集團在2020年前打造為全球一流的服裝供應商兼品牌商,而終極目標是希望有一天成為全球一流的品牌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