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種植面積萎縮使河南棉紡業受沖擊
河南省是我國紡織行業有名的集聚地,也曾是棉花種植大省。河南新鄉縣的七里營村是中國有名的棉花村,1958年毛主席曾先后3次下鄉考察棉花種植,第一個去的就是這個村。當年毛主席身穿白襯衫,頭戴草帽,俯身察看棉桃的形象被做成雕像,矗立在他當初站立的地方,但現在雕像周圍卻種滿了小麥、玉米,零星散種的棉花成了陪襯。
棉花面積的下降,收益偏低是主要原因。盡管棉農覺得種棉花不賺錢,但是作為棉花主要消費方的棉紡企業仍覺得國內棉花原料成本過高,我國國內棉花價格比國外棉花高出4000元~6000元/噸。因為生產成本高,我國棉紡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利潤非常低,利潤率已經低到3%甚至以下,它們一直在承受著棉花原料價格波動的巨大壓力。
種植面積大幅萎縮
棉花在河南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位置,但近30年來,河南棉花種植面積大幅萎縮。1978年種植棉花918萬畝,1992年最高達到1872萬畝,2010年701萬畝,已降至歷史最低點。今年棉花種植面積仍在減少,據河南省棉花協會對商丘、南陽、濮陽等主產棉區進行的新棉種植意向調查顯示,與去年相比,棉花種植面積下降幅度為8%左右。
據南陽市價格成本調查隊聯合鄧州、新野、南召3縣,對49個專項調查戶進行調查。全市農民種植意向呈現“一增一減”的態勢,即糧食種植面積有不同增長,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則有所減少。綜合來看,“市場價格、惠農政策、生產效益”主導農民種植導向。
棉花收益偏低,是導致種植棉花萎縮的重要原因。棉花生產需要植苗、間苗、澆水、施肥、打杈、打藥、打頂、摘花、掰花、曬花等工序,全靠人力勞作,周期長,勞動強度大。一位棉農掰著指頭算了一筆賬,每畝棉花需要種子、化肥、農藥、灌溉等投入500多元,總收入扣除成本純收益1000元左右。7個月勞作,不如外出打工一個月賺的多。糧棉比價不合理,種糧收入增加,種棉收入下降,農民不愿種棉花。
棉花種植需要的勞動力較多,但現在農村的勞動力大批向城市轉移,農村的勞動力非常缺少。目前,河南在家從事棉花生產的多為老年、婦女和體弱多病者,難以滿足棉花高產栽培和田間管理的需要,種植減少勢在必然。且棉花市場運行不規范,縣一級棉麻公司基本不收棉花,靠小商販收購,壓級壓價的現象時有發生,擾亂了市場秩序,挫傷了棉農積極性。
棉農不僅要承擔棉花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還受到自然災害和天氣的影響。在棉花生長的重要階段,一旦遭遇惡劣天氣,棉花就會大幅減產,而且品質也會下降,棉農損失慘重,嚴重影響到下年度的種植面積。
{page_break}
供需矛盾趨于尖銳
豫東平原(河南省駐馬店市、周口市、商丘市等地區)曾因良好的區位優勢,棉花產量一度排在全省的前列。強大的棉花供應能力,帶動了民權縣棉花交易市場、軋花廠的蓬勃發展。民權縣曾經有一位棉花收購企業老板,因棉花收購表現出色被破格提拔為縣政府干部。而如今,該縣的大多數棉花收購廠、軋花廠由于沒有棉花資源而被迫關閉。
河南是紡織大省,其特點是以棉紡織為主,棉紡織產值占全省紡織工業工業總產值的70%,年產棉紗465萬噸,其中純棉紗占紗總產量的95%。棉紗產量居全國第二位,年需用棉花280萬噸左右。隨著河南紡織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對棉花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大,而棉花種植面積卻逐年下滑,棉花供需矛盾趨于尖銳。
按往年全省發放棉種補貼推算,棉花種植面積在500萬畝左右,年產棉花約32萬噸,只能滿足全省紡織用棉量的11%。顯然,河南棉花產量與紡棉需求相差甚遠。其89%的棉花缺口,只能靠新疆棉、進口棉、國儲棉等渠道來補充。
棉農、棉花合作社、棉花加工企業、棉紡織企業,無論是種棉還是用棉,都希望棉花資源穩定且價格相對合理。用棉企業希望棉花又多又便宜,棉農希望棉花能帶來好的經濟效益,但是想要平衡好“種棉”與“用棉”,卻不是件容易的事。
政策支持仍是關鍵
劉凱三在商丘市五里楊村被譽為“棉花王”。15年來,他堅持精耕細作、巧種棉花。據他介紹,五里楊村670戶人家、2600多口人,年人均收入達5000多元,其中種棉花收益占40%。五里楊村黨支部書記、村棉花專業社社長楊志平,扳著指頭講述著商丘銀河棉業給予他們的優惠政策:免費供應棉種;每噸復合肥補貼200元;免費提供技術服務;簽訂收購合同,當市場價高于合同保護價時,按市場價收購;每打1眼井,補貼1000元。
銀河棉業創辦了棉花專業合作社,聯合建立“公司+農戶”的新模式。他們在全區像五里楊這樣的棉花專業合作社發展到21個,訂單棉花達到29.6萬畝,涉及棉農12萬戶。通過對專業社棉花實行訂單和保護價收購,棉農畝均增收292元,全區增收8643萬元,使棉花成為棉農的支柱產業,并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但是,這兩年不行了。棉花市場波動,棉農都嫌種棉花賺錢少,種植面積也在下降。”商丘銀河棉業董事長閻德富深感不安。
我國的棉花種植大多是以家庭為單位,一家一戶的種植方式,使得棉花種植很難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種植,雖然棉花合作社這種模式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是很成功的,但在采訪中,記者感受到,棉農大多還是把希望寄托于國家政策的支持。
在棉農中,提高棉花直補金額的呼聲很高,因為國家現行的棉花收儲政策,并沒有起到真正保護棉農利益的作用。現行的每畝棉花補貼15元的政策,也不足以調動棉農的種棉積極性。他們希望國家利用多種方式傳送棉花政策、資源狀況和供求信息,減少種植的盲目性,讓農民也能“抬頭種地”,不再“看去年的市場,種今年的田地”。希望棉花技術部門建立和完善種子引進、示范、推廣體系,加強棉種市場管理。尤其是近年來棉種市場比較混亂,棉種良莠不齊。每年春播,僅新野縣就有幾十個棉花種子在市場上銷售,大多數種子不適宜在當地種植,抗災能力不強,豐收性也極差,給棉花生產帶來嚴重影響。除此之外,棉農希望多舉辦技術講座,開展技術下鄉活動,幫助棉農提高植棉技術,促進棉花產質量的提高。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