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發展受制原料 收儲政策保證國內價格
原料供給不給力
中經服裝產業景氣指數預測結果顯示,由于要素成本上升等諸多壓力未明顯緩解,行業景氣上行動力仍顯薄弱。來自紡織企業層面的信息也表明,原材料制約是紡織行業國際市場占有率下降的主要制約因素。如何突破原料瓶頸、加大創新力度、提高產品附加值正成為行業面臨的主要課題。
近日舉行的2013中國國際棉紡織會議暨中國國際紡織原料市場會上,來自廣東清遠的德泰紡織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是一家擁有5萬錠規模的中小紡企,月用棉量達1000噸左右,但隨著近些年斷續的結構調整,以及內外棉價差的持續高企,能不能順利拿到好用的棉花成了讓這家企業最撓頭的事情。“小企業拿棉花難處更多,時刻做著停產、關廠的準備。”企業負責人陳嬌蘭無奈地表示。
“拿到的棉花質量得不到保障,困擾棉紡企業多年的‘三絲’問題有加劇勢頭,要做出高品質、高品位、高附加值的產品,難上加難。”湖北孝棉有關負責人說,原料的不給力降低了國內棉紡產品的競爭力。買棉渠道不暢,加上棉質參差不齊,棉紡企業既不能通過正常渠道獲得原料棉,又不敢放心參與棉花競拍,在原料環節就受制于人。
當前,原料已成為影響紡織業發展的基礎性問題。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在會上表示,我國正在實行的棉花臨時收儲政策保證了棉農利益,穩定了國內棉價,但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國內外棉價差,對紡織行業競爭力產生較大影響。特別是以純棉紡紗為主的中小企業,面臨尤為突出的生存困難。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分析認為,國內外棉價差在每噸2000元以內時,行業尚可通過技術進步、品種開發進行對沖。但棉價差拉大到每噸4000元甚至更多時,高企的成本帶來的虧損很難通過其他方式彌補。
多措并舉求突破
如何才能不被原料卡脖子?業界在呼吁對臨時收儲政策進行適當調整的同時,也積極行動起來,進行多種嘗試力圖破解原料難題,轉向非棉領域和加大替代纖維開發力度提上日程。
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李鑫在中國國際紡織原料市場會上講述了一個細節:家人在為孩子買衣服時總要多問一句,這衣服是全棉的嗎?眾所周知,透氣、吸汗、穿著舒適性是包括棉質衣物在內的天然纖維制品的優勢,但現實情況卻是,目前世界范圍內包括棉、毛、麻、絲在內的天然纖維增長微乎其微。
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勇介紹,去年我國纖維消費量約為4500萬噸以上,其中,棉花用量不到900萬噸,羊毛消費量每年約40萬噸,各種麻消費量約70到80萬噸,絲綢消費量約10萬噸。
“其他纖維市場相對放開,企業可自主選擇。”華潤紡織負責人狄慧告訴記者,受上游原料成本擠壓,越來越薄的利潤迫使企業加快轉向非棉纖維的步伐。目前,該企業有三四成的生產比例轉向了非棉。
當前,紡織企業紛紛加大混紡比例,混紡產品越來越多,批量越來越大。與此同時,以化纖為原料的替代纖維開始大量使用。
“一方面是聚酯纖維過剩,需要進行產業調整和升級;另一方面,天然纖維又面臨資源短缺。合成纖維的開發利用正可將這兩方面問題結合在一起,希望對原料難題的解決提供幫助。”長年從事纖維研究的業內人士李鑫介紹說,仿棉聚酯具有突出的技術特點,首先是高品質,除了纖維的均勻性,還包括纖維在后道紡織染整以及使用過程中的穩定性;其次是高功能,仿棉纖維以舒適為核心,針對特定領域的功能性的顯著提升;此外,制造過程的能耗和排放顯著降低。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