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搶占中國市場皮革業
“全球制造業格局正處在大變革的前夜,對制造業的爭奪戰已在全球范圍內打響。”媒體此前的預言正在成為現實。
近幾年,受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制革、鞋服等制造行業訂單開始轉向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亞洲鞋業協會調查結果也顯示,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制造成本節節攀升,東南亞鞋業已搶走中國30%的訂單。那么這種產業轉移對在中國制造業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皮革行業來說,會產生什么影響?對皮革業未來發展究竟是機遇還是挑戰?中國皮革協會秘書長李玉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給出了明確的回答。
市場規律下的正常經濟現象
“產業轉移是整個經濟現象的一部分,經濟現象必然受經濟規律的支配,對待產業轉移這種現象應該理性看待。”李玉中表示。
李玉中認為,東南亞和非洲等欠發達地區和國家的勞動力生產成本比中國東南沿海要低所以這種轉移是一種正常的經濟行為,也是由市場規律決定的。
對于目前的產業轉移現象他分析說,皮革業的產業轉移呈現為四種特征:
第一個是梯度型轉移。東南沿海地區企業在經過改革開放30年發展后,受到土地因素和勞動力因素,還有當地宏觀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制約,在生產再發展的過程中就會覺得很有盈利壓力,所以必然逐漸地進行產業轉移,這個轉移是由沿海地區向西部轉移、由西部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的梯度型轉移過程。
第二個是漸進性轉移,這種轉移相對于具體企業來說是有區別的,并非一窩蜂似的全部轉移。一部分在東南沿海地區仍有續存優勢的企業是不會轉移的,一部分失去持續支撐發展因素、很快受到制約的企業是這場產業轉移的主要部分。
第三是轉入和轉出相輔相成,是個矛盾的統一體。一部分不適合在東南沿海持續發展或者失去發展優勢的低端產業鏈企業轉移出去,同時一些處在產業鏈高端的制造企業也在轉進來,包括意大利、西班牙這些制鞋制革高端的制造產業也在向東南沿海轉移。這是由于東南沿海地區經過30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成熟的生產鏈和生產環境,包括生產技術、生產管理、技術研發、產業配套等這些非常好的因素,它會承接一部分高端產品再轉移的過程,等于轉移和承接是相輔相成的。
最后轉移是有條件的,包括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當客觀因素如生產力成本上升等部分企業無法滿足這些條件時,一定會轉出;而另一部分高端制造企業在擁有合理的宏觀經濟環境條件下,就會有轉入的過程。有些制造企業先知先覺,嘗試到東南亞和非洲開設工廠,當然也不排除有些企業到西班牙意大利開設工廠,但是目前,向不發達和欠發達國家進行產業轉移仍為主流。
在中國的低端制造業向欠發達國家轉移的同時,國際高端品牌也正在把制造基地向東南亞國家和地區轉移。對于這種現象,李玉中判斷:“國外的大品牌過去把制造放在中國做,現在有一部分轉移到欠發達國家,這對于中國皮革制造業的確會帶來影響甚至損失。”
產業轉移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既然低端制造業的產業轉移以及國際高端品牌制造向成本更低廉的國家轉移已成為事實,那么正處于這一轉折期的制造企業該怎么辦?
李玉中認為,企業在低端加工生產貿易環節的競爭優勢越來越弱,市場規律決定了我們不能在中低端制造階段徘徊,這就逼迫企業要創新要轉型升級,要創造自己的品牌,要增加自己產品的附加值,通過我們整個行業內在因素的改變,通過苦練內功來完成這個轉變,把挑戰變成機遇。
“在整個行業上來說,通過這些年與國外品牌的合作,企業在生產管理、技能培訓包括設計研發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這也是繼續吸引和留住國際高端制造的基礎。但把國外品牌和國內品牌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國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還有很大差距,打造中國自己的皮革制品品牌,還需要時間的沉淀和品牌文化的提升,短時間內很難實現。但,我們不能氣餒。”
李玉中認為,未來中國皮革相關產業一定要有在國際市場上響當當的品牌,如果沒有標志性品牌的樹立,就不能增加產品的附加值,中國就不能從皮革以及相關制品生產大國變為制造強國。“到2020年,打造三到五個國際知名品牌,這將成為中國由皮革制鞋大國向強國轉變的標志。”
“挑戰和機遇并存。對于企業來說,關鍵是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子。”李玉中表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