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李乃熺:美國襯衫每6件就有1件是聯業制衣生產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當李乃熺接手香港服裝集團聯業制衣(TAL)時,他面臨的一系列挑戰之一是賄賂。聯業制衣為眾多全球大品牌生產襯衫和褲子。
在與香港島一水之隔的九龍,李乃熺坐在自己簡樸的辦公室里,說:“那時仍存在很多不正當行為……有人給了我3頁紙,上面寫著我們要向這位客戶支付了多少比例,要向那個客戶支付多少比例。”
回首當初,該公司在九龍尖沙咀的夜間活動與它生產的襯衫一樣有名。在尖沙咀,當時還有小販們兜售定制服裝。該公司每月的招待費為20萬港元。“如果你去最好的中餐館,點一桌非常好的菜,包括魚翅……費用也不到1000港元。”李乃熺說,“其他的錢都花到哪里去了?你說呢?女人。在香港所有的夜總會,我們都很有名。”
現年71歲的李乃熺改變了這種文化,他將每月招待開支降至1.5萬港元,并用30年時間,將聯業制衣打造成了一家營收高達8億美元、擁有2.5萬名員工、在亞洲各地設有11家工廠的大型集團。
盡管在香港之外并不怎么出名,但該公司現在已成為全球最大服裝制造商之一,每年生產5600萬件服裝。在東莞的一家工廠,出于培訓用途,有一面墻上懸掛著每位客戶訂購的襯衫。在那面墻上,從艾迪堡(Eddie Bauer)、香蕉共和國(Banana Republic)、吉凡克斯(Gieves & Hawkes)到博柏利(Burberry),均赫然在列,堪稱一份“高街”時裝企業名錄。布克兄弟(Brooks Brothers)也是聯業制衣的一位大客戶。如今,聯業制衣可以這樣宣稱:目前在美國銷售的襯衫中,每6件就有1件是由聯業制衣生產的。
李乃熺最終成為香港知名商人,這卻幾乎出于偶然。年輕時,他曾赴英國學習電子工程,然后又赴美國深造,獲得了布朗大學(Brown)的博士學位。
他的叔叔李雍熙用一張回程機票誘騙他回香港度假,然后又說服他加盟聯業制衣。當時,創立于1946年、最初為家族企業的聯業制衣,已是一家非常知名的紡織企業,因為它是二戰后對香港經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之一。不過,該公司之所以在香港生根發芽,并非刻意計劃,而是更多地緣于機緣巧合以及毛澤東。
毛澤東在中國建立政權的3年前,李雍熙的父親李震之在上海創建了大南紡織有限公司(South China Textile Limited)。當時,上海有數個家世顯赫的紡織世家。但在1949年中共上臺前、解放戰爭的最后幾年里,時勢對上海的實業家們造成了沖擊。
當時,李震之從美國訂購了一批紡織設備,打算運往重慶工廠。但由于申請進口許可時遇到了一些問題,那批機器被卸在了香港。后來,這位有7個子女的父親舉家遷往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在那里開設了香港第一家紡織廠,為后來其他一些逃離中共政權的實業家鋪平了道路。
“就這樣,我們的家族事業開始在香港生根發芽。紡織業成為香港的一個主要行業、并大量吸納就業。”李乃熺說,“當時控制香港紡織業的主要有兩個幫派,上海幫和(廣東)潮州幫……我們是上海幫。”
李乃熺說,在最初的那段日子里,“錢并不難賺”,因為香港的人工成本非常低。日本的紡織業在戰爭中遭到毀滅,這一點也令香港企業受益。例如,豐田(Toyoda)家族(后來因豐田汽車(Toyota)而更為知名)就在戰爭中失去了所有的紡織廠。
上世紀60年代,情況變得更為復雜,因為英國和美國開始擔心,來自香港(以及當時工業已復蘇的日本)的進口產品會導致本國紡織廠破產。在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主政時期,美國政府推出了一項將一直持續到2005年的配額制。李乃熺表示,這促使聯業制衣開始赴其他地區辦廠。
李乃熺說:“一開始,我們從香港來到臺灣、泰國……尋找那些不受有配額制限制的地區。”
馬來西亞也是聯業制衣擴張業務的一個目標。從美國回到香港后不久,李乃熺被派到那里,經營一家出現虧損的工廠,在古巴出生的華人妻子與他同行。后來,他又被派到了另一家馬來西亞工廠,那家工廠擁有3000名員工、1500部織機和10萬個紡錘。“我坐在那里,面對偌大的桌子,內心非常恐懼。工廠每一天都虧很多錢,簡直像瘋了一樣。”李乃熺表示,“我坐在那里,毫無頭緒。我以前從沒有親眼看到過紡織機。我就是這樣起步的。”
但在事實證明李乃熺能夠讓這些工廠起死回生之后,他于1979年底被召回香港,接手了服裝業務,因為原來的負責人、他叔叔的一名合伙人另立門戶,還挖走了許多員工。“服裝部門被徹底掏空了。”李乃熺表示,“他很友好,但他從我們這里帶走了很多人。”
聯業制衣發展得不錯,利潤率為20%左右,但面對其他地區更為廉價的勞動力,英國和美國幾十年前面臨的命運最終也降臨到香港頭上。于是,他決定在中國內地設廠。
“我的叔叔之所以來到香港就是因為共產黨,因此他一點也不相信共產黨。但到1995年……我們別無選擇了。到處的人工成本都在上漲,因此我們基本上決定試一試。”
李乃熺表示,此舉當時有所幫助,但如今,內地那家工廠和附近的另外一家工廠也再次淪為這種壓力的犧牲品,這種壓力曾迫使紡織制造業從西方轉向東亞,最近又轉向孟加拉等人工更低廉的國家。“現在那里的情況很糟糕。我們招不到人,人員流動率很高,工人薪資也很高。”
盡管李乃熺現在處于準退休狀態(他去年已將首席執行官一職交給他的兒子李國權(Roger)),但他仍保留著董事長一職,而且每天都來上班。他還親自管理著他的一位老客戶——現年81歲的修女Sister M Laetitia。她在俄亥俄州的一個修道院里靜修,迄今已近60年了。他從香港采購布料,然后發到這位修女那里,她為15位在Monastery of the Poor Clares修道院終日祈禱的赤足婦女縫制道服和祭服。
李乃熺看望過這位修女,她與訪客中間必須隔著護欄。她是他的姐姐。甚至到今天,他還記得58年前的那天,當時他的父親得知,自己再也無法擁抱這個最大的孩子了。
“那是我唯一一次看到父親哭。那確實讓人悲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