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企業凈利縮水 行業亟待轉型
在新的零售生態環境下,面對國內零售格局的劇烈變化,曾經風光無限的百貨行業的好日子如今只能成為歷史。擺在百貨行業面前的惟一一條道路,便是加快調整步伐,不斷引入創新模式,多角度提升吸引力和競爭力。否則,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經營難以為繼,甚至倒閉。
17家百貨企業凈利縮水
大型連鎖商業零售集團新華都近日發布的2013年報顯示,新華都首度出現了年度虧損。
2013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3.8億元,同比增長了10.77%;但凈利潤卻為-2.36億元,同比大幅下降-248.11%,基本每股收益為-0.44元。
與不少服裝零售品牌一樣,商業零售企業當前也不同程度地關店。期內,新華都新開門店14家,關停16家。截至2013年底,新華都門店總數121家,其中百貨8家,百貨超市綜合體1家,超市112家。
經歷“寒冬”的絕不止新華都一家。區域連鎖百貨“龍頭”南寧百貨2013年年報顯示,期內公司實現營收28.95億元,同比增長9.60%;但利潤總額為2971.57萬元,同比大幅下降- 63.37%;實現凈利潤1696.56萬元,同比大幅下降-73.66%。
深圳歲寶百貨2013年的虧損額也高達2.19億元。
據聯商網統計數據顯示,已披露年報的41家上市百貨企業2013年的銷售總額達2974.13億元,平均增幅為8.3%,低于當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凈利同比增長11.2%。其中,有17家企業出現凈利縮水;12家超市企業營收同比增長9.6%,凈利潤同比下滑-16.7%,7家業績出現同比下降。
“龍頭”上市企業的經營狀況尚且如此,何況“小兵小蝦”乎?
而更為糟糕的是,2013年可能仍不是最壞的狀況。2014年“寒冬”仍在持續,且寒意加深。
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數據,2014年1月、2月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零售額同比增長1.5%,較2013年同期降低-5.3%,較2013年平均增速回落7.5個百分點,創2008 年4月以來最低水平。其中,服裝零售額累計下降-1.3%,而上年同期和平均增速均為5.0%;服裝零售量累計下滑-5.3%,增速較上年同期回落7.3個百分點,較上年平均增速下降8.7個百分點。
壓在頭頂的“三座大山”
吞噬包含百貨業在內的整個傳統零售行業利潤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目前主要體現為“三座大山”。
人工、物業成本剛性上升難“消化”
從行業內部因素看,首當其沖的,是物業成本和人工成本的持續剛性上漲,各項要素價格的攀升迫使企業運營成本持續走高,無法消化。
面對業績如此大幅度下滑,新華都提示了它正在面臨的風險,勞動力成本上升,經營場所租賃期滿不能續租及租金上漲。其中,人工成本始終是連鎖超市企業最剛性的成本支出。按照國家“十二五”規劃增加居民收入的工作思路,人工成本上升是必然趨勢。長遠來看,人工成本的逐漸上升將給公司的經營業績帶來較大的壓力。
南寧百貨表示,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公司進一步加大了促銷的規模和力度搶占市場份額,廣告宣傳費用、促銷費用等各項成本有較大幅度上升;加上受制于新增門店市場培育及固定資產折舊、攤銷額增加等因素,公司整體成本、費用增加,毛利率下降,從而導致利潤下滑幅度較大。
數據顯示,房租和人工成本目前已經占到百貨零售企業經營成本的60%以上,而這塊是沒有辦法消化的。
資深零售業專家丁利國分析指出,人工成本目前每年都有兩位數的增長,是很多零售業者頭痛的問題,但假如不漲工資就根本招不到人。
租金則是另一大痛點,目前很多門店都到了10年或15年租約到期續約階段。根據目前市場狀況,店鋪租金每年都要漲20%-30%,而多數實體零售業者的經營權主要通過租賃取得,一旦難以承租則可能面臨關店的風險,即便續租也面臨高租金成本的風險。同樣,擴張會帶來成本負荷問題和新進市場成熟期問題。
在這種狀況下,目前的百貨零售業出現了一個悖論:貨品不漲價就眼見著虧本,而一漲價消費者就轉移到電商。成本難以消化,才是企業經營艱難的內因之一。
零售業供給過剩,經營模式缺乏創新
另一方面,商業地產行業無序擴張,加劇競爭激烈,且百貨零售行業自身的經營模式缺乏創新,同質化嚴重。這幾年,各地商業地產無序擴張,使部分地區的零售業呈現供給過剩現象,行業集中度亟待提升。
從深層次看,百貨業多年來被詬病的“老毛病”同質化情況并沒有明顯改觀,仍有“千店一面”之感。一些品牌在百貨店的入駐率高達75%,讓人感覺逛一家就是在逛多家。專家認為,雖然業內已普遍意識到品牌雷同現象嚴重,但考慮到引進品牌、培育客戶都面臨較高的經營成本和時間成本,所以商場管理者對于經營創新仍十分謹慎。
電商大肆瓜分實體店“蛋糕”
從外部競爭環境看,實體百貨店最大的競爭“敵人”便是來勢洶洶的電商對于實體零售市場的大肆“瓜分”。
2013年諸多零售商關店,導致實體零售店數量比2012年明顯減少;與此同時,網購人數卻在增加,電商持續做大零售“蛋糕”。
市場咨詢公司麥肯錫2013年發布報告稱,通過分析我國266座城市的消費模型發現,1美元網絡消費額替代了0.6美元的實體店消費,而其中的0.4美元是電商新創造的增量消費。從商品角度看,百貨店中的“少淑女裝”是受影響最大的品類之一,2013年百貨店銷售中服飾針紡織和化妝品兩大品類銷售同比分別下降3.3%和2.5%。對此所有公布業績的百貨企業都在年報中做了重點分析。
新華都認為,電子商務作為商業貿易中的一種先進的交易方式,對傳統零售業的觀念和行為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沖擊。電商的蓬勃發展將取代部分傳統零售渠道的市場份額,從而對包括公司在內的傳統零售企業帶來一定沖擊,并造成市場格局和銷售方式的轉化。
另有企業指出,互聯網打破了信息的不對稱,充分滿足了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并為消費者提供極大的便利。對于零售業而言,互聯網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改變了消費者的行為習慣,顛覆了零售商與消費者的地位,使“消費者為中心”的時代迅速到來。移動互聯時代的消費者追求的是綜合價值的提升、個性化和全渠道的體驗、產品決策的參與感以及購物效率的提升。零售行業正因此發生著重大而深遠的轉變,傳統零售企業商業模式的變革已經迫在眉睫。
王府井集團相關負責人也表示,轉型期的中國百貨零售業面臨著經濟增速放緩、跨界競爭加劇、各項成本攀升三大困難。在國內外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和政策的影響下,收入增長乏力;互聯網帶來的跨界經營和行業無序發展使市場競爭異常激烈,毛利水平提升困難,新開門店培育期延長;宏觀經濟轉型帶來的要素價格攀升和競爭共同導致社會各項成本快速攀升,費用壓縮空間有限,給未能實現贏利的門店持續經營帶來壓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