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大賣場淪為顧客“試衣間”
誰都不會否認,相當一部分顧客已經被“1號店”“天貓”等電商拉走了。那么,今后的連鎖超市,活路在哪里?
同濟大學經管學院近日舉行的“零售業商業模式變革與發展高層論壇”上,業內專家斷言,連鎖超市以低價吸引顧客的傳統優勢已經不再,今后超市的主流消費群體將改變。這類人的特征是:時尚、對價格不太敏感,追求生活品質。由此,超市的定位和提供的服務都會改變。便利店如果不便利,那就沒前途可言了。
便利店將成一個社區樞紐
你有沒有發現,不少便利店的格局正在悄悄變化。比如,像7-eleven、全家這樣的便利店,越來越多地會在沿街落地窗的邊上增加一排座位;即使在收銀柜臺這個巴掌大的區域,還要擠出地方裝咖啡機、銷售一些現煮的食品。在很多便利店,經過重新裝修倒騰后,貨架占的地方比原來小,給顧客歇腳騰出了更大的地方。
這是為什么?在同濟的學術論壇上,臺灣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吳仁和一語道破個中奧妙:“超市如果還只是一個完成商品交易的場所,那它肯定完了。”
按照他的看法,今后人們逛便利店,與其說是買東西,不如說是進入一個社區中心,在那里獲取和生活相關的社區資訊以及便民服務。換言之,今后的社區便利店,很可能變成一個社區的信息樞紐—人們在這里逗留、消費、社交。休閑的味道遠勝于買東西。
其實,吳仁和并不認為這是預判,因為一些改變已實實在在地發生。他以臺灣地區的7-eleven連鎖便利店為例,面對電商的沖擊,當地的7-eleven重新定位后,明確地將目標客戶鎖定在13-30歲的年輕人,他們的特點是,對新的商品感到好奇,對購物環境、品質要求較高,對價格不太敏感。而便利店提供的服務則是“全方位的便利多元和優質新生活形態服務”。
大賣場的“戰場”被搶了
在連鎖超市的大家庭里,便利店只是其中的一員,生活超市和大賣場,也轉型在即。個中道理不言自明,比起便利店,電商對超市、大賣場的沖擊要大得多。
根據國內超市“巨頭”聯華超市發布的2013年度業績報告,該企業去年營業額303.83億元,同比增長4.8%;但凈利潤大跌84.4%,降至5295.3萬元。
受邀參加論壇的聯華超市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華國平說,大賣場受到電商沖擊,很大一個原因是,曾經的定位在今天顯得有些“過時”。“記得2003年聯華超市上市的時候,對大賣場的定位,就是完成一站式購物的地方。”
從現狀看,更能滿足消費者“一站式購物”需求的是誰?不是大賣場,而是網上超市。以庫存量單位“SKU”來比較,至2013年底,“1號店”在線銷售SKU達到了340萬,“天貓”已經達到上億的規模—這都是受空間限制的傳統大賣場無法抗衡的。
“現在的商業競爭已經不再是商家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戰場的競爭。”吳仁和說,過去的競爭通常是同質化的,同類企業互為對手競爭。而今,相互較勁的企業根本不在一個業態,卻在爭奪同一個“戰場”。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