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中產階級不再喜歡大牌子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迅速崛起,新興的中產階級應運而生。他們追求奢華閃耀的生活,而來自西方的奢侈品則成了最好的地位象征。一時之間,國內爆發了對皮草、珠寶和高級時裝的狂熱追求。但當時日本的奢侈品銷售渠道狹窄,供應鏈運作低效,無法應對國內急速增長的需求量。這樣的局面之下,很多日本投機者眼見商機到來,便跑去歐洲以零售價格買下商品運回日本,在東京的商店以三到四倍的價格出售,這種方式與當下的買手店運營方式頗為相似。
當時日本國內的奢侈品主要消費群體為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女性,擁有高收入的體面工作,卻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因其維持生活所需的基本支出很少,從而產生了強大的購買力。當時的日本銀行界,將她們戲稱為“單身寄生蟲”。就是這群“單身寄生蟲”對于體面和優質生活的追求,令她們以驚人的速度消耗著來自全球的奢侈品。和中國頗為相似的是,日本最初消耗最多的也是擁有明顯商標的品牌,如 LV。
巨大的價格差異和上新速度的劣勢,令一部分日本人開始奔赴境外購買奢侈品。他們最喜歡去的是夏威夷和韓國,原因無非距離近,氣候好,還能使用日元。他們參加奢侈品牌授權的公司所設計組織的購物旅行團,所到之處都被買斷了貨,整個夏威夷懷基基海灘常年都洋溢著日元的味道。當時日本國內的奢侈品市場占到全球總量的 20%,而那些意識到強勢的日元能夠在海外買到更多奢侈品的日本游客,又搶購了占全球總量 30% 的貨品。即便是陷入泡沫經濟的 90 年代,對奢侈品極度癡迷的日本人依然沒有停止出境掃貨。當時《紐約時報》評價說:這正是受到奢侈品狂潮洗禮中的日本人。
如今對中國中產們來說,日韓泰就是曾經之于日本人的夏威夷,連商家招徠客戶的方式都一模一樣:購物團、母語導購、使用母國貨幣等。
不過,中產們在選擇上有了新的變化。傳統十大品牌在中國大陸的影響力逐漸降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愿意嘗試新興的、針對年輕群體的輕奢品牌,對個性獨特有強烈偏好的消費者則轉向了小眾設計師品牌。巴黎世家,Michael Kors, Kate spade,Alexander Mcqueen 開始受到更多人的青睞。
奢侈產品的價格雖說是代購海淘興起的最重要因素,但大多數消費者表示相比產品的做工和品質,一定程度上可以在價格上進行妥協,換句話說,就是對于產品的性價比有了更高的要求。奢侈品牌集合買手店,如連卡佛、IT、Joyce 等,因其一站式購物體驗越發獲得追捧,而折扣店的重要性有所下降,2014 年消費人群數量同比下降了 10%。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