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怕缺貨只是心理盲點
1999年,日本無印良品創下獲利133億日圓的好成績,結果來年情勢翻轉直下,2001年甚至虧損38億日圓,外界評語從“無印神話”殘酷地轉為“無印良品的時代已經結束”,公司內部蔓延著一股“公司是不是快完蛋”的絕望氣氛。
在這個最慘烈時間點臨危授命擔任社長的松井忠三,面對倉庫中滿坑滿谷賣不出去的商品,做了一個重大決策:“把價值100億日圓的庫存全部燒掉!”
他和同仁到了日本新潟縣小千谷市的焚化處理廠,眼前盡是堆積如山的紙箱,對無印良品的員工來說,箱里的服飾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當大型起重機把紙箱一一吊起,逐一丟入火焰中,看著商品在烈火中燃燒,許多人眼睛都濕了。
松井看著煙囪里往上飄出的煙,告訴自己:“這就是無印良品的狀況了。”新制訂的產品管理制度,搭配這么沖擊的畫面,正是他對全體同仁宣示改革的決心,“這么做,應該就能把膿全都擠干凈了。” 然而半年后,公司又累積了一大堆庫存!!
人失敗一次是不會學到教訓,一定要兩次才能牢記
這件讓人傻眼的事實,讓松井領悟“人如果只失敗一次,是不會學到教訓,一定要失敗兩次才能學到教訓。”他分析,第一次失敗未能改善情況,多半是覺得改善不了,而直接放棄;但如果再失敗一次,反而可以真正體認到問題的嚴重性,展現追根究底的決心。
也在第二次大量庫存后,松井帶領員工分析出“為什么東西會賣不掉”的理由,這次,無印終于真正把組織的膿擠干凈!也讓獲利在2002年開始回升,2005年就追回甚至突破1999年的水平!
問題1:「怕缺貨」的心理盲點
當景氣比較好、或品牌還充滿新鮮感時,過去無印良品可能必須先生產150件產品,才能順利賣出去100件產品而不致缺貨,但當銷售狀況改變,銷售量跌到原本的75%時,等于生產的服飾有一半以上都賣不出去了。此外,為了創造「銷售100件」的業績,必須多生產一點,否則就可能因為出清等因素,變成無法創造那么多業績。
或許很多人會覺得,那就請公司內部的采購人員不要進那么多貨就好了。但人們對于「眼前直接可見的問題」,直覺性地重視度都高于“未來會發生的問題”。當經驗到客人來時東西缺貨、或多賣一點才能達成業績目標,當下體驗到“貨品不夠”的記憶,絕對大于“年底結算時會不會剩貨太多”的疑慮,也就讓人不會照著公司原本的指示去做了。
問題2:大家不愿以往累積的能力被否定
尤其松井在調查后發現,杰出的銷售人員其實會自己制作窗體,來管理產品的銷售信息,這些信息會累積成個人的智慧,公司要用一紙命令改變大家原本的做法,其實很困難。
松井就發現,就算公司開出管理銷售信息的基本窗體,但采購人員根本抗拒不想用。他們覺得,公司要求改變自己一直以來逐步累積的做法,等于是多年的辛勞全都遭到否定一樣。
把數字可視化,用證據改變大家的直覺想法
松井決定采取更直接的做法,來讓采購人員愿意使用新的制度。
首先他成立一個直接向社長負責的團隊,把采購人員的既有窗體全都沒收,強制他們采取總公司的做法。
在此同時,公司也同步實施新制度,在商品推出3星期后必須立即確認銷售狀況:假如賣超過預期的三成,就增產;否則就變更設計,把剩余材料用掉。
這種做法把原本所有人全憑直覺在做的商品開發與采購作業,全都轉換為一套實時管理制度。
在這種做法下,無印良品2000年度結束時還有55億日圓的服飾與雜貨庫存;2003年時降到17億日圓。這也讓松井體會:一旦制度順利發揮它的功能,第一線員工就不會再抗拒了。
小故事,大啟示
松井強調:仔細向員工溝通、說明,取得他們的理解固然重要,但如果他們遲遲無法理解,就非得斷然采取行動不可。
如果遇到阻礙時,只看員工或店員的臉色做事,就會變成只是表面上的改革,領導者應該要具備斷然執行的勇氣。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