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出口遇到障礙 技術性貿易壁壘成困擾
近期趨勢表明,在全球經濟復蘇緩慢背景下,中國大多數出口企業曾主要寄希望的出口市場多元化,因與“一帶一路”等發展中國家的新興產業形成日益激烈的競爭關系,正在逐漸收窄。對中國外貿行業來說,借助技術及產品升級實現路徑突圍,不斷提高自身技術的領先性,其倒逼之勢已經形成。
近日,中國公布的最新經濟運行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中國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7.9%,9月同比下降8.8%。一系列跡象表明,外貿穩增長形勢不容樂觀。
除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及協商中的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等新型貿易體系框架將會帶來的沖擊外,在WTO組織框架內部,以技術性貿易壁壘為主的貿易保護主義,亦正呈現出加速蔓延趨勢,并對中國得出口企業產生了沖擊。
從影響幅度看,以外貿大市深圳9月發布的針對多家企業的調查結果為例:約34.6%的出口企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就規模總數而言,2014年WTO成員共提交2239件TBT通報,除美國通報同比增長74%外,中東地區及“一帶一路”沿線等新興國家,成為數量增加最多的地區。
廣義來看,技術性貿易措施主要指《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TechnicalBarrierstoTrade,TBT)》及《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定(AgreementontheApplicationofSanitaryandPhytosanitaryMeasures,SPS)》所管轄的各種形式的非關稅壁壘措施。這些措施通常以維護國家安全、人類健康和安全、動植物的生命和健康、環境、質量等為理由,通過技術法規、標準、合格評定程序、衛生與植物衛生的方式加以實施,構成技術性貿易壁壘。
對產品出口國而言,適當的技術性貿易措施有助于提高其技術水平及產品優勢。但因其不違背WTO組織非歧視性、公平貿易及透明度原則,具有較多操作空間,作為貿易壁壘更具隱蔽性,出口企業應對的難度亦將成倍增加。
“技術性貿易措施已成為繼匯率之后影響我國產品出口的第二大因素,我國技術性貿易措施的綜合應對亟待加強。”中國檢驗檢疫學會會長魏傳忠如此預警。
所謂綜合應對,除在WTO框架內通過規則化解爭端外,學界指出,企業的解決思路主要有三:
一、提高自身產品科技水平以超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限制;
二、主動調整出口產品結構;
三、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除歐盟及美日等國貿易外,重視開拓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市場。
國家質檢總局近日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因有36.1%的出口企業受到這一障礙不同程度的影響,2014年中國出口貿易直接損失755.2億美元,同比增加93.2億美元,占同期出口額的3.2%。一旦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出口企業的損失主要表現為“喪失訂單”,其次是“降級處理”,其他損失形式還包括退回貨物、口岸處理等。
以行業劃分,受影響較大的產品是機電儀器、化礦金屬、紡織鞋帽、玩具家具、橡塑皮革等。
除反傾銷及退證查詢外,國外主要的TBT手段有兩種:一是設立嚴格、繁復的技術標準;二是出臺進口限制規定。例如印尼國會在2014年通過的《新貿易法》就允許政府通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限制進出口。以此為由,印尼先是限制大量進口合金鋼,而從明年開始,所有進口至印尼的手機亦須配有其國產零部件。
按地域劃分,廣東、浙江、山東、天津、江蘇等中國外貿出口大省“紛紛中招”。其中出口總量約占全國三分之一的廣東,因2014年四成企業受影響,直接損失總額達237.3億美元,成為損失最嚴重的省份。
針對這一波貿易保護主義新趨勢,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郭楚認為有幾個新特:
一是此次貿易保護主義潮流中,各種非關稅貿易壁壘層出不窮,尤其以技術、專利和綠色環保壁壘為主;
二是技術性貿易壁壘明顯增加。各主要經濟體都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新興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企圖依靠資本和關鍵技術,占領未來產業發展制高;
三是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范圍越來越廣,一些新興國家從保護本國產業出發也開始設置技術貿易壁壘。
隨著中國自身勞動力、資源成本的上升,越來越多的產業開始轉移到其他發展中國家,比如東盟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它們過去的工業品主要是依靠進口,現在則變為加工出口國。為保護本國產業和市場,勢必會制定一些比較高的技術標準、法規,反過來限制中國產品進口。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