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業想要走出尷尬地步 必須尋找差異化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王高指出,目前高端百貨所面臨的挑戰很具有代表性,挑戰主要來自幾個方面:首先是電商,無論是在售價還是運營成本來看,傳統百貨業與電子商務平臺相比都沒有優勢;其次是傳統百貨商場“懶人經濟”的商業模式和同質化競爭;最后,理性消費趨勢開始抬頭。
[行業的“三座大山”]
百貨店融入商業地產性質
“改革開放之前百貨商場實行計劃經濟,在零售業中處于領頭羊的位置,而改革開放后連鎖超市飛速地興起,百貨店是最先受到沖擊的,隨后就由傳統的計劃經濟轉為了聯營模式,即百貨店已經不再是一個純粹的零售商的角色,而融入了商業地產的性質。作為房東或‘二房東’,實體百貨不承擔庫存、銷售的風險,而將之轉嫁到商場內的品牌商身上,無論對方收益如何,商場本身都能有保底的提成收益,這在當時的商業模式下是行得通的。”
王高指出,這種沒有風險的經濟模式,如果銷售情況良好自然可以輕松地繼續運作下去,而一旦銷售成為困難時,租金成為了沉重的負擔,如果不改變自身經營模式的話,就難以解決這個已經持續了數十年的歷史遺留問題。
商品結構偏向高端化
另一個因素與我國消費結構的變化和趨勢有關,“當大部分城市居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后,大家又開始追求一些精神層面的消費享受,花錢在購置必需品上的比重在不斷降低,而購買重品質、講品牌的非必需品的需求比重越來越高。根據這種趨勢,原來百貨店很努力地想將其品牌結構向高端方向推進,生怕價格賣便宜了、牌子不夠大,像淮海路商圈內的大型商場,一定都是一線大牌的聚集地。”王高說,但在如今的形勢下,“理性抬頭”的消費趨勢逐漸顯著,對一線奢侈品牌有需求的消費者購買不再如此頻繁,甚至轉向了境外采購。當禮品市場嚴重受阻、一線大牌的需求持續下滑時,原本的商品結構就會對運營產生巨大的沖擊和負面影響,給百貨業帶來了相當大的壓力。
千店一面的同質化
此外,業內的同質化是中國百貨行業內的病根所在,同檔次的商店,其品牌、售價、商品結構乃至樓層安排都極其相似,消費者逛了一家,就完全沒有必要再去其他商場。在需求下滑的背景下,問題就顯得尤為突出。
[如何自尋出路]
抓住優勢:體驗式購物
我國的百貨行業走到今天這略顯尷尬的地步,主要還是持續將自己定位在一個以銷售為主的場所,而這恰恰是實體百貨店先天不足之處,如果和電商平臺比價格、品類以及便捷程度,無疑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長。實體百貨要繼續向好的方向發展,就必須找到自己的優勢。而這個優勢,無疑就是體驗式購物。
王高舉了一個傳統商業轉型體驗式購物的典型案例,即在意大利都靈起家的、全部出售原汁原味的意大利食品的品牌“Eataly”,如今在歐美地區有著很高的人氣及發展勢頭。“它的確只是一個商場,但并非傳統印象中裝一車食品和生活用品回家的枯燥購買模式。在其供應的食品種類非常全的前提下,顧客購買后可以請廚師當場烹飪享用,也可以現場點單品嘗,再加上一進門后鋪天蓋地的色彩、香味,琳瑯滿目的食品種類,很輕易地就能調動起消費者的胃口和購買欲。”王高指出,這就是實體店“試衣間”功能的一種延伸,顧客在店中不僅能試穿,還能看看別人怎么穿、別人穿在什么場合,在這樣一系列聯動的刺激下,才能更好地喚醒消費需求,鞏固客戶群體。
改變經營:做出差異化
王高認為,想要改善千店一面的狀況,百貨店必須尋找差異化經營方式,可以著手考慮發展自身的買手組織。
“在西方的百貨行業,買手(buyer)就是最關鍵的一個職能部門,采購什么樣的貨品由自己決定,雖然需要承擔庫存及銷售的壓力風險,但其采購成本會比較低,可以根據統籌運營來調整價格,即使有季節性、節假日性的活動降價,依然有比較大的利潤空間。”
退一步講,如果無法完全轉變經營模式,在現有聯營模式的基礎上,可以考慮對品牌商進行干預,參與店鋪品牌和商品的選擇,做到與客戶群體的定位相匹配。目前看來,即使只考慮市中心商圈就有林林總總數十家百貨商場,要做到家家有特色難度著實不低,但王高認為,雖然難,但必須做:“中國百貨業將要面臨一場革命,單純想著賺容易的錢,已經不那么容易了,做出差異化,服務體驗能受到歡迎,這個商場才是有生命力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