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挺:將紡織品當成工藝品去做
目前,紡織行業正處于深層次調整之中,棉花價格波動、剛性成本上升以及環境資源制約使企業運行壓力加大,同時,行業兩極分化、終端為王的趨勢以及金融、虛擬平臺對整個產業的擠壓,都在蠶食企業微薄的利潤空間。面對嚴峻形勢,紡織服裝產業到底應該怎么辦?我認為,如今的行業背景已不適合中小企業一味擴大生產規模,要在做好產品上下功夫,將紡織品當成工藝品去做。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企業家所要深層次思考的問題不再是將搞好企業作為目的,而是將“搞好企業的目的是什么”來作為目的。生產的目的是什么?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靜靜地享受增長的財富所帶來的滿足感,而是應該為提高生活品質去生產讓人們快樂的產品來作為追求,這樣一來企業勢必會調整甚至是調低期望值。尤其是對中小企業而言,如果現在還尚未搞大,或者說難以搞大,我勸你還是不要搞大了。
每個企業之所以存在,都有它的理由;之所以發展及擁有機會,也有它的理由。內在能量的釋放能不能持續,關鍵要看它的內部管理系統,尤其是人才系統能不能可持續。有些企業可能現在很小,但是擁有巨大的能量,有整合的能力,可以迅速擴張,當然可以繼續做大。但有些企業是無論如何也擴大不了的,那就眼睛向內,將紡織品當成工藝品去做。只要有做工藝品的心思,沒有一個紡織品是做不好的,沒有一個紡織品是賣不出好價格的。在產業鏈中,做主角去整合平衡是一種定位;做好配角,成為整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一種定位;哪怕做個螺絲釘,也可以做到非你不可,所以做好配角也是一種定位。
我跑同行企業比較多,在這個背景下,還有很多同行在大規模地進行機器換人,我是持保留意見的。因為這要看企業的狀況,如果這家企業以規模制造、高效制造來作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那可以這樣去做。我很反對這種大規模、高強度投資的,或者以機器來替代人的管理,這種都不符合做工藝品的思維。一般來講工藝品都是用舊機器來做,越舊越好,因為越舊,人家越難模仿,越難以做到。如果能用先進生產力來解決,這種產品是最容易被模仿的,技術也是最容易被別人所攻破的。
市場是可以不斷細分的。20年前我創辦華孚時,色紡紗還只是一個產品,當時最強盛的是日本和韓國,也沒有一家完全生產色紡紗的企業,大多數是10萬錠以內規模,有3萬錠做色紡,還有6、7萬錠做坯紗,或者再加一點筒子染紗。這在當時是前沿型的發展模式,在發達國家比較多。
在此我用華孚作為案例,只想說明其實紗線行業是可以細分的,維度很多,比如以材料區分,還可以按工藝、技術等區分,可以有N個維度,做成幾十萬個產品體系,這幾十萬個體系也都是可以進行細分和再細分的,將企業畢生的功力和實力聚焦到這個點上去,企業一定會發光發熱。所以,我認為現在的出路是縮小規模,而不是擴大。只有這樣才能走出一條相對自由的路,也能達到讓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兼顧性狀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