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服裝設計師代表90后:敢問路在何方
思想更加活躍、不受傳統觀念束縛的90后服裝設計專業畢業生們,從小受到互聯網時代的影響,在設計觀念和未來擇業方向上也展現出更加開闊的視野和多元化的探索精神。今年即將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時裝設計專業的侯倩茹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90后畢業生代表。互聯網時代特性能夠直接在她的作品中體會到,特別是她的畢業設計作品《市井小調兒》。
一些設計師的創作是從自我出發,宣泄某種情緒或是表達某種態度,這類題材容易入手,但會走入狹窄的圈子,走向形式主義;也有一些設計師的創作來源于向某位藝術家致敬或是從建筑、電影、繪畫作品等某個藝術作品中獲取靈感。而這兩類現象尤其在學生作品中更為明顯。我們經常可以在學生畢業作品中看到這樣的主題性詞語:生死、親情、友情、記憶等等。不過,侯倩茹沒有像她的大多數同學一樣,在中央美術學院自由且強烈的藝術氛圍熏陶下成為一個“藝術家氣質”的設計師,她將畢業作品的視角放在了“市井生活”中。
在她的這個系列中,我們看到了對市民生活方式的細致觀察——上衣半穿、大衣反穿、背心外穿、毛褲秋褲套穿,甚至毛料襪子與拖鞋搭配穿等中國百姓獨有的特色穿著方式,被作為元素提取出來,原本粗糙的無意識穿著方式,通過設計手段,轉化為時裝設計語言。“雖然我是90后,但是對于父母用過的80年代的老物件,依然有強烈的情感認同。所以當我走進街巷,與不同的年齡段、不同職業的普通老百姓攀談時,觸及的生活場景與我記憶中的產生了共鳴。我認為,這才是中國百姓自己的東西、有情感記憶的東西。所以在進行設計的時候,我特意到舊貨市場去尋找虎頭門環等一些現代化城市家庭早已不見、但充滿生活特色的物件,將其運用在服裝配飾上。顏色則以人們在工裝、中山裝等服裝中最常接觸到的普藍和‘塑料時代’的那種低飽和度的粉紫色為主。廓型上著重滿足舒適、易穿著、易勞作的需求,大部分以落肩、平面剪裁為主。”
“在這個創作過程中,導師呂越老師一直鼓勵我堅持自己的設計理念,并且給予我高度的認可,以及最大的發揮空間。她尊重每一位學生的設計想法,鼓勵并幫助我們完成,這才會有沖破傳統束縛的作品誕生。”侯倩茹表示,在中央美術學院四年最大的收獲是眼界的開闊和自由思維的培養。“無論是哪個專業,其實都是在一個大的藝術氛圍里創作。不應被局限在某個專業,而是可以整合專業資源,做出自己想表達的東西。”
面對近些年服裝行業校企人才對接中出現的眾多問題,不少院校也在教育手法和學習環境上不斷進行變化調整和有益嘗試,努力為學子們創造更多、更廣的學習和就業機會。服裝設計人才就業環境的變化和需求不僅讓院校積極做出應對改變,也在促使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擁有更加鮮明的個人特色和更加開放的思維及更具綜合性的能力。
或許,這也正是90后服裝設計畢業生更加自由、自我,勇于打破傳統的特色所在。由于服裝設計的專業性,畢業生的就業方向大多是直接進入服裝企業或是自創品牌自主創業,也有些人選擇出國深造,總之都是繼續從事服裝設計道路。侯倩茹畢業后將遠赴英國學習,但她卻力排眾議地選擇跨行學習時尚市場專業。“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挑戰,有時我也在懷疑自己能否完成這個任務。然而,在中央美術學院的四年,開放式的教育模式讓我在本專業的學習之外,接觸到了關于設計管理、市場、互聯網交互等其他專業的授課和講座。很多人覺得這些與時裝設計并無關系,然而在我看來,可以更主動了解自己的消費者,明白他們的需求,設計和產品才能更加適應市場。”她認為,不能沉浸在從名校畢業的小世界中,用更加國際化的視野,集合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將更有利于認識理解市場、理解時裝。“未來,或許帶著新的對市場的理解重新做時裝,也或者利用學習到的營銷手段為中國設計的宣傳和推廣做點什么……我覺得這并不是一次轉折,而是一次機會。這是在互聯網時代下,身為時裝設計師的新思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