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刺繡文化為中國服裝業錦上添花
7月24日,在中國(貴州)第一屆國際民族民間工藝品文化產品博覽會婦女特色手工(刺繡)技能大賽現場,108位全省各地層層選拔出的頂級繡娘,同聚一堂,斗技斗藝。
百位身著各自民族盛裝的繡娘飛舞著針線,織出美輪美奐的錦繡,場面甚是恢弘,規模蔚為壯觀。花鳥魚蟲人、天地日月山,一切美好的事物和愿望重現于原汁原味的傳統手工藝中,精美絕倫的刺繡技藝各具特色流光溢彩。
前來觀賽的國內服裝行業的設計專家們非常看好貴州刺繡的未來前景,紛紛為貴州錦繡計劃點贊,樂意為貴州刺繡走向世界出策出力。
國內著名服裝設計師,國內第一個設計師品牌“例外”的創始人馬可對貴州刺繡的鐘情已十年有余。在比賽現場,非物質文化遺產三都水族馬尾繡的技藝讓她駐足留戀,與繡娘交流時間良久。遇到很多類似很受啟發的作品,她都讓助手記下繡娘的名字和聯系方式。
“貴州的繡娘,其數量和規模在全國都是罕見的。”在全國各地采風尋找靈感,馬可在貴州待的時間最多。她說,貴州刺繡最打動她的是其中蘊含的情感。無論小孩的背帶還是女子的嫁衣,老的民間手工藝繡品都包含了刺繡者對家人的關愛。同時,許多沒有文字的民族,把民族歷史用刺繡的形式傳承下來,不僅有很高的工藝美術水平,其價值和意義更是人類歷史的瑰寶。
馬可一直認為,單純的、不帶任何商業目的才是手工藝品的最高境界,但捧著金飯碗要飯是可悲的。傳承和創新是必須面對的課題。如何為繡娘帶來生活質量的改善,同時又保護好里面的淳樸情感,是她長期思量所在。
“中國的手工藝不應只是我們這一代人獨享,而應屬于全中國炎黃子孫和全世界人民。貴州的傳統刺繡在其中占有很重的份額。繡娘是有土地的農民,和產業工人有本質的不同,如何平衡好她們務農和刺繡的關系,讓手工技藝換發新的生命力,需要大家共同思考。”馬可說,設計師能夠通過設計為作品提升附加值。她非常樂意在設計上為貴州錦繡計劃貢獻力量。
“不僅是保護民族手工技藝,更要把其中蘊含的文化價值觀帶給世界,要為國際時尚舞臺帶去中國獨有的時尚文化,引領新的流行趨勢,這也是在21世紀中國能夠帶給世界的寶貴財富。”馬可說。
中國服裝協會榮譽會長李欣曾在北京遭遇過尋一位老師傅做盤扣的艱難,在貴陽觀賽后,她激動不已:“貴州這么多高手在民間,我看到了民族手工藝發展的未來和希望!”她說,整個服裝界都在尋找繡娘,因為老的繡娘年紀大了,而年輕人又不愿意學,貴州還能有這么多繡娘的儲備非常難能可貴。因此,她對貴州省政府把繡娘培訓納入十件實事之一,貴州省婦聯傾力牽頭實施錦繡計劃非常支持。繼承保護的同時如何創新?她建議,拓寬元素思路,可以借助科技,讓貴州刺繡的圖案通過數碼印花、轉移印花,實現新的承載和傳播。
環球夫人北京賽區執行主席愛新覺羅·劉藻一直在國際時尚傳播的高端領域工作,第一次到貴州就被賽場上繡娘們的作品深深吸引:“這些作品非常具有歷史傳承感,她們完全是用心在作畫,是發自內心的熱愛,把生活和藝術完全融為了一體。”
高端個性化定制是愛新覺羅·劉藻的特長。看著各色繡品,她的腦海里一直在構思這些元素該怎么呈現在鑰匙包、沙發靠墊等生活用品上。同時,她覺得,“我非常想讓這些元素走出貴州,登上國際時尚的舞臺!”
中國第一代服裝設計師、江西服裝學院華服研究院院長王化正在編寫一本《繡娘實用手冊》。她希望通過中國頂級專家為貴州繡娘做高端專業培訓,讓貴州刺繡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