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服裝鞋帽網首頁 > 正文
透析解放鞋:為何能裝備解放軍半個世紀
解放鞋,大名鼎鼎的名字,只要是中國人,多多少少都聽過。這雙和解放軍同名的鞋子存在差不多半個世紀。如此高壽的老壽星,還是不能不說下的。 說起解放鞋,當然要說起解放軍,和他的前身八路軍,新四軍,紅軍。 解放鞋的歷史 八一南昌起義,紅軍宣布建軍。之后的廣州起義,秋收起義,紅軍逐步形成燎原之勢。當時起義的部隊是清一色的國軍部隊服飾,除了脖子上的紅領巾和胳膊上的紅袖章以外,他們的軍服和國民軍沒有任何的不同。 當時的國軍部隊上衣是中山裝,頭戴大蓋帽,西褲樣式的軍褲,士兵打著綁腿。至于軍鞋,國軍并沒有做強制的要求。在正式場合,軍官一般穿著皮鞋,也有少數穿著長筒軍靴的,士兵則一般穿著黑色布制軟底膠鞋或者是布鞋。但是實戰中,國軍士兵多是穿著布鞋和草鞋,布制軟底膠鞋數量很少。所以紅軍建軍初期,紅軍戰士的軍鞋也主要是布鞋和草鞋。 井岡山的工農武裝割據時期,隨著紅軍經濟的改善,不同于國軍制服的紅軍制式軍服也正式確立。新的軍服包括紅領章,軍帽為大八角帽,佩戴五星帽徽。雖說訂了式樣,但由于當時紅軍控制的蘇區面積小且經濟條件差,沒法大量制作軍服,相當一部分紅軍戰士仍然穿著五花八門的衣服。根據粟?;貞?,當時紅軍只發兩塊白布,由士兵自己裁剪成上衣和褲子,再用鍋灰染成黑色或者灰色(染色是因為白衣太顯著,很容易被敵軍瞄準)。紅軍士兵軍官連衣服的顧不了,鞋子自然也沒法顧得上,當時的士兵隨時面臨艱苦的戰斗和訓練,能找到什么鞋子就穿什么,甚至還有赤腳的。 民國的軍閥期間繼續發動大規模的混戰,紅軍借此機會迅速發展。隨著軍事上的一再勝利,紅軍很快建立了面積廣大的贛南中央蘇區,人口也達到數百萬,蘇區的經濟有著相當的好轉。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宣告成立,建國以后的紅軍再一次統一了軍服的式樣。紅軍的軍服設計師在原有軍服式樣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進,讓其更適合作戰,還把軍帽換成了小八角帽。 和之前不同的是,紅軍此時開始在各蘇區統一軍服式樣,并且提供給士兵統一的軍服供應。當時中央蘇區的經濟最好,紅軍新兵進入軍隊就可以領到一套軍服,一到二副綁腿,一床被子,兩雙鞋子,還有子彈袋,干糧袋,背包等東西。紅軍發的這兩雙鞋子主要是布鞋,條件差的蘇區則發給草鞋。由于紅軍都是步兵,行軍打仗全靠一雙腳板走路,加上作戰地區多是山地叢林地區,所以紅軍對鞋子是相當重視的。 當時紅軍裝備的皮鞋和膠鞋數量極少。皮鞋少到沒什么,因為紅軍行軍頻繁,一天走50里山路是小意思,不便于行軍的皮鞋最多是少量軍官穿。膠鞋就不同了,基本都是士兵用的。膠鞋和布鞋一樣輕便,利于爬山和長距離行軍,同時膠鞋底比皮鞋的布底要結實太多,不容易磨壞,一雙膠鞋在普通紅軍戰士眼中簡直是無價之寶。但是膠鞋數量比皮鞋還要少,這主要是因為當時中國橡膠工業剛剛起步不久,而且集中在海南,云南,廣東等地。這些區域都被地方軍閥控制,國民中央政府自己大量生產也相當困難。所以即使是國軍自己,也只裝備有很少的膠鞋和皮鞋,地處偏僻地區的紅軍自然不用說了。 隨著五次圍剿的失敗,紅軍開始長征。長征紅軍靠步行穿過了整個中國的南部西部,步行上萬公里,穿越數十條大河,爬過數不清的高山。由于每天都需要長距離行軍,鞋子就成了最為重要的東西。皮鞋不適合在復雜地形長距離行走,紅軍士兵使用最多的還是膠鞋,布鞋和草鞋。膠鞋數量過少,只有由極少數戰士使用,在紅軍內部沒有分量。而布鞋數量倒是滿多的,而且穿著舒適,鞋子本身由輕便,非常適合長距離行軍。當時紅軍戰士一般都有一雙布鞋,不是家里親戚送的就是支前的大嫂大姐們送的。但是布鞋不耐穿,單薄的布制鞋底在山地堅硬地形上急行軍,有時候一周內就能穿壞。所以很多紅軍戰士把布鞋放在背包里面,到了實在走不動路的時候才穿。 絕大部分紅軍士兵還是穿著草鞋,這種鞋子雖然也很容易壞,而且對腳步保護很少,但是它很容易編織。由于草鞋的原料到處都是,編織起來很簡單,紅軍一般每個士兵都帶著兩到三雙草鞋,頻繁更換。一旦有一雙壞了,就趕快編一雙新的。對于紅軍來說,鞋子是相當相當重要的。因為沒有子彈也可以拼刺刀,沒有糧食忍饑挨餓也可以支持幾天,但是一旦沒有鞋子,必然會馬上掉隊。艱難的長征中,要想活命就必須始終跟著隊伍行軍,掉隊和死亡的概念是等同的。 一雙破草鞋,這是革命時期紅軍戰士艱苦奮斗的象征。不過,它確實很不結實! 草鞋非常實用,但是也有嚴重的缺點。鞋子一般都是新的好,但是草鞋不是這樣。新編草鞋由于草制堅硬,太容易傷到腳。很多士兵長距離行軍后,腳上被新的草鞋磨的全是血泡和傷痕。 西安事變爆發,紅軍正式收編加入國軍,開始接受國軍正式補給,軍服也全部統一。在抗戰中,八路軍和新四軍大部由于處于敵后,物資供應很艱難,他們軍服軍鞋和紅軍時代區別不大。 內戰中,解放軍的軍服軍鞋較之八路軍時期改善不多。由于抗戰后接受日軍投降的物資不少(尤其在東北接受蘇聯轉交的大量日式裝備),加上戰斗中繳獲一部分國軍美式裝備,解放軍開始有了一些皮鞋,膠底鞋。但是相對于數量280萬正規軍的解放軍來說,這些鞋子數量還是遠遠不足的。 大部分解放軍士兵還是穿著解放區婦女援軍提供的布鞋,也有一部分解放軍戰士還是穿著草鞋。 到了內戰后期,隨著三大戰役的進行,國民政府軍節節敗退,陷入全面崩潰的可怕局面。此時解放軍的軍需工廠開始有了相當的發展,除了在東北接受蘇聯轉交的大量日本軍需工廠以外,解放軍還繳獲了不少國軍的軍需工廠。解放軍開始大量生產統一式樣的軍服和軍鞋,其中一批實用的膠底鞋也生產出來。 到了1949年初,解放軍正式制定軍服的標準,其中包括有八一軍徽的著名軍帽,由于是解放戰爭期間的產物,該帽名字叫做解放帽。那么最初的那批膠底鞋,也被成為解放鞋,這個名字一直流傳到今天。 解放鞋,在當時還是相當實用的。東西是要比較才能體現出優勢來,解放鞋各方面都比布鞋強的多。 建國以后,由于中華民國還控制臺灣和當時的西康省,西藏,中國沿海諸島,上萬國軍殘部盤踞緬甸,國內還有大量的國軍游擊部隊,土匪武裝,特務分子,中央自然仍然把軍事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1950年1月4日,解放軍總后勤部退出50式軍服,這是中國解放軍建國以后第一套軍服。軍服包括海陸空三軍戰士,干部的全套服裝,當然也包括鞋子。50式軍械包括軍官皮鞋,士兵翻毛皮鞋,布鞋,解放鞋等。由此,解放鞋正式登場,進入解放軍制式裝備。當時50式的供應包括:每人每年發布鞋6雙,解放鞋2雙,棉鞋2雙。 在朝鮮戰場的使用 10月,中國志愿軍進入北朝鮮作戰,解放軍隨之大量裝備部隊。在之后三年的激戰中,解放軍逐步成為志愿軍的主要裝備。 解放鞋的全名叫做膠底布鞋,它是品種繁多的膠鞋中的一種。解放鞋有著橡膠鞋底,帆布鞋面,鞋底是黑色,鞋幫是黃色,鞋面則是綠色,有時候我們也把它叫做黃膠鞋。 由于膠鞋和布鞋各方面相對有些類似,膠鞋的耐用性又高出幾個臺階,布鞋的迅速淘汰是不用多思考的。 為什么中國可以大量裝備膠鞋呢?主要還是中國國內的橡膠工業的發展。 其實早在1949年,中國橡膠工業已經有了初步的發展,有各類型小膠園達2800公頃,橡膠樹120萬株,年產天然橡膠約199噸。 由于橡膠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建國以后中央特別重視這個產業的發展。到了1951年,中央政府甚至成立中國天然橡膠產業的專門機構-華南墾殖局,由葉劍英元帥擔任負責人。1952年,20多萬解放軍官兵開赴海南和廣西開始天然橡膠的軍事墾荒。到了50年代末期,中國橡膠工業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1984年,中國的膠鞋產量為5.72億雙,居世界第一位。 穿著解放鞋的志愿軍士兵在朝鮮戰爭中重創了美軍和南韓軍隊。當時美軍和南韓軍基本是清一色的美式作戰軍靴。這些軍靴雖然又耐用,又抗寒,而且對腳步保護性非常好,但是它們比較笨重,不利于長時間步行行軍。 這對于美軍來說也許算不了什么,美軍在二戰期間也是裝備大量的M42型軍靴和M43型高腰作戰靴。這主要是美軍機械化和摩托化程度很高(超過德軍和蘇軍),他們裝備數量巨大的汽車和裝甲運兵車,還可以利用歐洲鐵路運輸線。光是美國在二戰中援助蘇聯的物資就有吉普車5萬輛,摩托車3萬500輛,牽引車8700輛,卡車37萬5000多輛,讓人大吃一驚。美軍自己裝備車輛的就更不用說了。美國大兵基本不需要像中國士兵一樣長距離行軍,所以結實耐用的軍靴是相當實用的,它的缺點在實戰中暴露并不明顯。 在朝鮮情況就不同了,北朝鮮的地形多山地和高原,加上天氣嚴寒和道路多被破壞,美軍機械化部隊不容易發揮威力。很多時候美軍無論進攻還是撤退都需要像志愿軍士兵一樣長距離步行,連坦克也多作為自行火炮使用,長期停留在某些地區開火。 在這種情況下,志愿軍士兵的解放鞋在很多地方就優于美式軍靴。由于解放鞋是橡膠和布做成,重量非常輕,遠比笨重的軍靴適合長距離行軍。加上膠底是軟的,膠底的韌性和彈性都很強。它的鞋底相對軍靴鞋底較薄,爬山時候抓地能力自然也比較強。在泥濘的情況下,解放鞋不容易滑倒,而且穿著也相對舒適。 &n

世界服裝鞋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世界服裝鞋帽網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