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業:需求變化帶來“集約化”發展模式
2011年的漲價”中日顯頹勢,最終由于冬天來得太晚、春節來得太早而在低位收官,套牢了內銷品牌年末翻身的全部希望。
為了棉花價格大幅波動的滯后效應以及后續連鎖反應帶來的原輔料成本高企,為了消化高預期下的勞動力成本跳漲,“終端漲價”成為2011年度無法回避的關鍵詞,并成為內銷、出口、質效數據保持靚麗的“脂粉”。
年初的高預期、貫穿全年的瘋狂漲價、年末的慘淡收場,其影響為2012年服裝行業的發展前路埋下了一顆如不小心就會引爆的炸彈——庫存。庫存會發酵,上游的庫存已經開始發酵,轉化為供貨難度和資金承受難度轉嫁到服裝行業身上;下游渠道庫存也會發酵,轉化為更大的提貨難度和資金壓力。而這只是2012年服裝行業可能遇到的諸多問題之一。
“內外交困”已是不爭的事實。需求如同產業的“水源”,內需和外需雙雙疲軟難免令人擔憂,但相對而言內需市場近在眼前,不像國際市場那么遙遠,于是很多外銷型企業毅然決然地踏上了艱苦漫長的轉內銷之路。
兩個水源,兩種水質,到底哪個更解渴?我們該如何取舍?客觀分析不難發現,外需和內需的兩頭水源都有各自的問題,但也都仍然存在著拓展的空間和可行的機會。
近幾年,內需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聚光燈下格外醒目,迅速成為“沒有爭議”的產業發展主動力,但是外需被排擠出場了嗎?內需真的能夠取代外需嗎?
我國服裝產業曾高度依賴出口,但是發展的推動力卻從出口的一只手快速地加上了內需的另一只手,顯然近幾年內需的力量會繼續快速增加,直至最終穩定。
就目前來看,我國的人均購買力并不強。從服裝消費能力的角度,綜合美、歐、日、中國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將所有“人”折合成“具有相同購買力的中國人”(姑且稱之為單位消費人口)來看,美國的單位消費人口相當于中國的近2.3倍,歐盟單位消費人口相當于中國的2.6倍,日本人口也擁有相當于中國80%的單位消費人口。當然,中國正在快速縮小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只是我們要做一個較長的時間準備。
對于中國市場,我們擁有地緣、文化、傳承,甚至血緣的優勢,長期來說,這些軟性的、感性的優勢是無法替代的。全球市場則不同,我們的全部優勢都可能成為其他國家的優勢,國際市場“易放難收”。是否可以這樣簡單地評述當前的兩頭水源——外需是基礎,內需是增長點,前者需要維護、修復,后者需要補給、給力。
如此看來,外需和內需的兩頭水源都有解渴功能,自斷水源是愚蠢的,兩頭均運用到爐火純青是高難度的。俯視全景,內省自身,如何取舍還需因企制宜。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