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理想遭遇現實,應如何將“職業熱忱”進行到底?
“頭頂星空,腳踩大地”,這是法國哲學家米歇爾·拉庫瓦向我們展現的令人向往的理想主義,但在職場,對大部分人來說卻不容易:缺少理想,會令人毫無生氣,工作沒有目標;但理想一旦滿溢,現實卻常不斷令人感覺失落、沮喪,甚至憤怒。理想和現實,如何才能達至平衡?
當理想的“力量”淪為“陷阱”
大部分初涉職場的人,心中都會充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當他們積極投入到現實中時,卻發現理想往往會令人陷入失望。我們身邊有不少人每天都在為實現理想而努力,他們因理想而生動,他們的理想為這個世界增添了積極的能量。可還有這樣一批人,將生活和工作看得過于理想化,結果令自己總是面臨失望、挫折,甚至是消沉。當理想遭遇現實,應如何將“職業熱忱”進行到底,是每一位職場人都在思考的問題。
案例一
興趣VS職業:只能選其一?
愛莎是某時尚雜志的服裝記者。她愛時尚愛逛街,不少朋友都很羨慕她的職業,上班時翻閱時尚雜志是“最正經的活兒”。然而愛莎卻有不同的想法:“剛開始接觸這行時,的確感覺相當興奮,每天上班心情都非常愉悅。可是時間長了,我開始感到困惑和不安。”以前購物和翻看時尚雜志都屬于興趣和消遣,然而現在目的和出發點卻全是為了工作。“你試過看一本時尚雜志看到想吐嗎?就是那種感覺。沒有了那種休閑的心情,眼睛光盯著別人的選題和排版,與興趣再無關聯。”愛莎如是說。如今她每次去服裝店挑衣服都是為了模特,她說在工作之外,自己再也提不起興趣去接觸那些在別人看來“既興奮又美好”的事了。
點評:柏明頓人力資源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的資深顧問王偉棟認為,如果要想做出成績或在某領域出類拔萃,你的興趣和職業必須共存,而且必須一致,因為只有這樣你才會在職業上投入更多精力。他說:“例如一個核物理學家如果對數學、電磁學、光學等沒有興趣,是很難在該領域做出偉大成就的。”
王偉棟提醒,有時二者會暫時分離,如職業發展遇到瓶頸或挫折時,興趣或理想在現實面前可能會變得比較脆弱,這會讓人對自己感興趣的職業產生倦怠感,這時很多人會產生“興趣和職業是否適合共存”的想法。 {page_break}
案例二
面包VS夢想:何去何從?
阿貝大四快畢業了,她念的是數學系。自小她就很喜歡數學,無論考試還是奧數比賽成績都不錯。但面臨畢業,她卻很苦惱:數學系的招聘需求很小,看了不少招聘網站,沒有幾個企業是要這個專業的。她開始往一些跟數學有關的行業去挖掘:分析師、市場助理、貨倉核算……還是找不到十分吻合的。看看同學們,有人準備考研(論壇),逃避求職的現實,有的打算找關系進學校當數學老師,更多的直接去找毫不相關的行業……阿貝現在很迷惘,馬上要進入社會,還不知道找什么職業。有同學說,現在做醫療器械銷售油水多,只要肯努力,比其他畢業生的收入都高,也有親戚告訴她,想找個自己人當會計來記賬。賺多些錢還是安穩一些?還是繼續尋找跟數學有關的職業呢?迷惘的阿貝每日都感到煎熬。
點評:專家認為,對于初入職場的年輕人來說,最好選自己感興趣的職業,因為一份你感覺沒興趣的職業,將可能帶來一段失敗的職場經歷。
“但在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下,專業很多時候是我們迫于就業壓力而選擇的。興趣是自己內心的真正選擇,但專業又決定了我們未來的職業,因此在面臨二選一的情況下,興趣往往讓步于職業。雖然如此,如果條件允許,我還是建議初入職場的畢業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職業,因為知識是可以快速補充起來的,而培養興趣需要漫長的時間,而且跟個人性格有關系。”他對記者說,“理想與現實之間往往有很大的差距,理想能讓你在紛擾的現實之中找到正確的前進方向。”
沒有職業熱忱可能會被淘汰
王偉棟表示,“職業熱忱”對初入職場或新更換工作崗位的人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如果你沒有“職業熱忱”,你將很難對當前工作產生興趣,“混日子”的心態將使你慢慢失去競爭力,最終被職場淘汰。
首先,“職業熱忱”能讓你為當前工作投入大量精力。當你對一項工作抱有很大熱情時,你不會計較何時下班,在你心中做好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職業熱忱”能讓你察覺自身能力或知識的缺陷,不斷提高和充實自己。當你對某項工作很投入時,你會遇到一系列的難題,這就會讓你對自己的能力和知識結構進行全面的審視,你會主動地有針對性地補充知識,提高能力。
最后,“職業熱忱”能讓你把目前工作變成一種興趣。當你在進行某項工作期間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你逐漸會對當前工作形成一種依賴,最終自然而然產生興趣。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