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如何慧眼識人?
無論在生活中還是職場中,我們作出的許多重要決定都與人有關。然而,公正地看清一個人并非易事。我們如何通過第一印象迅速地對一個人作出判斷,避免用人不當,正確無誤地辨認出(而不是錯過)潛力股?
簡單的做法是利用外在標記,例如在校成績,資本凈值,社會地位,職位頭銜等等。社交媒體給予了我們一些全新的外在評分標準:這個人有多少Facebook好友?誰是我們在LinkedIn上的共同聯系人?這個人在Twitter上有多少追隨者?
這些外在指標與資質只能體現人的某一方面。它們雖然重要,但是并不反映一個人的全貌。某些微妙的內在因素可以更好地體現一個人的本質,這是利用外在指標時容易遺漏的“軟性質”。工作技能可以傳授,但是改變一個人的性格與態度就沒那么簡單了。
相比之下,評判外在與技能型的因素比較直觀與客觀。衡量軟性的特質就困難很多,譬如意愿或者態度。此外,面對面的接觸,細心的聆聽與仔細的觀察是必不可少的。這也就是為什么面試工作更像是對態度的試鏡,而非關于技能的問答式調查。
在過去的幾年中,我一直在收集和思考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幫助我提高判別他人的能力,尤其是與性格和態度有關的方面。以下10個關鍵問題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在外表下,人們內在特質的體現及誘因。
1.這個人用來表述與傾聽的時間比例是多少?你當然希望雇用那些有自信又不懼怕表明立場的人,但是如果一個人表述與傾聽的比例高于60%,你就應當考慮考慮。是因為這個人過于自大,不愿意向他人學習,還是說他只是怯場,導致說話雜亂無章,漫無邊際?
2.這個人是能量的給予者還是獲取者?不幸的是,有一種人時刻攜帶并且散發著消極的能量,你身邊肯定不乏這種人。還有一種人,身上總是散發著正能量和樂觀的情緒。中國有句古話說,授人玫瑰,手有余香。能量的給予者富于同情心,慷慨,他們是你會立刻想要共度時光(陪伴左右)的人。
3.面對一項任務,這個人比較傾向于“行動”還是“反抗”?有一些人在接受任務時立即進入防守性、批評性狀態。另外一些人立刻開始行動,進入解決問題的模式。對于多數工作,你應該傾向于雇用第二類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