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進化:怎么向上司勇敢說“不”
職場中的“小孩子”總是要長大的。自身能力的完善、安全感的提升、資源的積累和整合能力的提高,所有的一切都會讓你漸漸擺脫掉最初的膽怯,自我意識逐漸發展起來。
我們不希望在職場上意氣用事,也不諱言成長過程中的叛逆。職場新人階段那種“我是來學習的”“薪水多少沒關系,積累到經驗就好”的態度,逐漸會變成“我是有價值的”“我付出勞動就應該得到相應的報酬”。
說“不”,意味著一種主動的選擇,意味著你有能力看清什么才是最有利于自己發展的事,并且有資格決定自己該怎么做。把握好拒絕這個度,也會讓周圍的人對你更尊重。
每個人的職業生涯都是從說“是”開始的,因為一開始的拒絕總會被認為是不知深淺,后果也往往是更大的損失:失去信任,不被欣賞,不被認同。但每個人的職業生涯也一定是在無數次的拒絕中不斷向前發展的,因為只有不被瑣事淹沒,才能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擅長且必要的事情上。
先來講個故事吧。
兩年前,我的表哥L從央企辭職,和幾個人合伙開了家公司,承包一些工程項目。
第一年公司效益不錯,而且上班時間自由,收入也比從前多了不少。但誰知道第二年趕上整個行業的效益下滑,小公司抗風險的能力更是有限,年底大家坐在一起數了數,每人分到5萬塊錢回家過年。這是一整年的全部收入,算起來和公司里雇的小助理收入水平相當,人家每月4000元固定工資,按時上下班,根本不用承擔什么業績壓力。
那天L當著我的面算了筆賬:家里的日常開銷、孩子上幼兒園的費用、繳納各種社會保險,七七八八算下來,每年全家最基本的開銷大約要8萬塊錢,以他去年這種收入水平,無異于坐吃山空。
我建議他另謀出路。小公司管理不規范,幾個項目的賬混成一鍋粥,資金緊張的時候,追債的電話一個接一個。在我看來,一時收入低并不是太大的問題,但關鍵是,這樣的公司讓人看不到希望,倒不如趁著年輕,找一家正規單位去做項目經理更為現實。
我講的這些,L覺得都有道理,但只要說到辭職,他就一萬個為難。
公司老大對他有知遇之恩,當年最窘迫的時候,是老大伸手幫了他。因此在L看來,這種時候提出離開公司,就是忘恩負義。他更愿意看到的情形是,某一天公司宣布散伙,大家各奔東西——以這樣的方式離開,他的心理壓力要小很多。
類似的狀況也發生在我的同學H身上。
剛畢業那會兒,H是一家事業單位的小職員,工資不高,前途也很渺茫。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被曾經的合作伙伴看中,推薦到某大型央企的核心部門工作,從此事業站上了新平臺。本來事情可以到此為止的,但“伯樂”顯然沒打算放掉這匹“千里馬”:他的講話稿、他的在職博士論文、他要交上去的報告、他打算結集成冊的文章……所有這些,都一股腦兒交給H同學去做,盡管他們根本不在一個單位。
聚會那天,H同學苦哈哈地抱怨,每天公司里都有一堆事,收工之后還要跑到“伯樂”那里去加班,幾乎成了他的私人助理,而且是免費的。
“沒辦法拒絕,我能有現在的一切,都是因為當初他的賞識。”H同學說,“我不能過河拆橋。”
幾乎所有的職場生存指南都會苦口婆心地告訴我們,學會說“是”是一個人在辦公室里立足的基礎。尤其對新人來說,服從和妥協遠比質疑和拒絕更能讓你在短時間內融入一個團隊,為日后進一步展示能力贏得機會。
但好好先生不可能一直做下去。有些時候,我們會對現狀不滿意,或者對別人提出來的某個要求產生本能的反感,即便表面上偽裝得再好,不滿和反感也會通過情緒上的細微變化表現出來。
這種時候,是該果斷拒絕,還是違背自己的心意勉強撐下去?或者換個角度,以職業生涯發展的視角來看,從說“是”到說“不”,我們究竟要經歷一個怎樣的心理過程?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職場上。剛剛走進辦公室的年輕人就像一個柔弱的孩子,沒有積累、沒有經驗、沒有人脈,總結成一句話,沒有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的能力。這時候最重要的,是要從環境中獲得安全感,讓周圍的同事、上司、合作伙伴認識你,了解你,信任你。因此,你必須放棄一部分利益來完成這個融入的過程,讓自己生存下來。
這個時候說“不”,直接威脅到的是你的生存環境。
但職場中的“小孩子”總是要長大的。自身能力的完善、安全感的提升、資源的積累和整合能力的提高,所有的一切都會讓你漸漸擺脫掉最初的膽怯,自我意識逐漸發展起來。
成長過程中的叛逆體現在職場上,就是我們開始逐漸意識到自身的價值。職場新人階段那種“我是來學習的”“薪水多少沒關系,積累到經驗就好”的態度,逐漸會變成“我是有價值的”“我付出勞動就應該得到相應的報酬”。
這個時候說“不”,意味著一種主動的選擇,意味著你有能力看清什么才是最有利于自己發展的事,并且有資格決定自己該怎么做。
上個月朋友在健身房里遇到一件事。因為一點小疏忽,保潔阿姨被主管在眾目睽睽之下痛斥。阿姨也沒過多辯解什么,只是把工裝一脫,說了句“我不干了”,揚長而去。愣在那里的主管只好自己拿起掃把,卷上褲管清理起更衣室來。以現在勞動力市場的行情,保潔阿姨很可能第二天就找到一份薪水更高、環境更好的工作。
說這件事并不是鼓勵人人都在職場上意氣用事,而是說當我們在工作中遇到問題的時候,適當地說“不”,其實是自身價值的體現,也會讓周圍的人對你更尊重。
從服從到拒絕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這個轉變也在很大程度上與心理狀態息息相關。我意識到,對L表哥和H同學來說,或許他們還沒有從“小孩子”的狀態徹底走出來,他們的自我還沒有強大到從心理上擺脫對權威關系的依賴。
但畢竟,職場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地方,拒絕和被拒絕總會不可避免地發生。落實到具體行為上,怎么判斷一件事該接受還是該拒絕呢?
這種時候需要認真考慮三個問題:我是否有能力接受(完成)這件事?如果接受了,我是否會因為自己的利益受損而不愉快?如果拒絕了,我是否能承擔相應的后果?
如果在想清楚這三個問題之后,你內心的聲音依然是說“不”,那么就果斷拒絕好了。不必過分擔心你的拒絕會讓對方感到失望,因為沒有什么要求是天經地義必須由你來完成的。當你放下那些對自己不合理的期待,事情就簡化成“該如何有效地拒絕”。
前段時間看過一個臺灣綜藝節目,邀請了七八位外國人來談自己遇到的奇怪的事。其中一個美國小伙子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他說他剛到臺灣的時候,總是無法理解周圍人的“拒絕”——因為幾乎所有人都在說“我很忙”“我一會兒有個會”“下次再說”,而不是直截了當地說“不”。這種委婉的借口,當時他是無法理解的,“我真的以為他們是沒空,就一個勁兒追問‘那你什么時候有時間’,搞得大家都很尷尬”。
找借口是生活中常用的拒絕方式,尤其是在東方人的習慣里,把拒絕的原因歸結為外在因素,既不傷面子,又解決了問題。但在職場這個講求效率和確定性的地方,這個“心照不宣”的方法有時候并不是那么奏效。當你對一個任務沒有明確表態而只是一味強調困難的時候,真的會有人像那個美國小伙子一樣,把精力轉移到如何幫你解決實際問題上來。
因此,拒絕的第一步不是找借口,而是堅定地說“不”。
接下來,為了緩和氣氛,之前準備好的那些借口終于可以派上用場了。一個合理的理由會讓你的拒絕看起來沒有那么生硬。需要提醒的是,一個理由就足夠了,羅列太多且不相干的借口會顯得你心里發虛,而且可信度不高。
拒絕的第三步是適當的建議。你可以推薦替代人選,可以就解決方案發表簡要的看法,可以給予一些鼓勵,或者表示在其他方面可以提供盡可能多的幫助。這種建議和表態一方面有利于問題以一種最周全的方式得以解決,另一方面也是對被拒絕者情緒的有效安撫。
總之,在職場上說“不”是需要資格的,不必強求,也不必畏懼,因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需要記住的一點就是,即便態度再怎么決絕,語氣也不能過于生硬。畢竟,山高水長,誰知道哪一天你會不會也有事要拜托別人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