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羽絨市場遭遇發展瓶頸 廣告牌“瑟瑟發抖”
金秋已過,河南省光山縣羽絨材料大市場顯得很冷清,街道兩旁的諸多商鋪大都關門閉店,只有街頭高掛的市場廣告牌挺立在瑟瑟寒風之中。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這卻是一個以年產值30億元著稱的羽絨加工基地,光山縣重點打造的一個以羽絨制品貿易為主的專業市場。
光山縣政府對此寄予厚望,宣稱欲將其打造成“國內最大的羽絨材料專業市場”,“市場可容納1000家羽絨經營商戶,預計年交易額達到10億元”。
聲名在外的“光山縣羽絨材料大市場”為何如此冷清?
“作為光山充絨大軍的基地,我們市場目前看似扮演著‘放空營’的角色,但這絕對是件好事,它意味著我們的充絨大軍已經全部出動,并迅速占領著全國市場。”光山縣羽絨材料大市場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張金勝說。
光山現象
提及光山,人們自然會想到這是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當代革命家鄧穎超的故鄉,而今,光山卻因為其超大規模的充絨大軍遍布全國,并形成特有的羽絨產業發展模式,被稱為“光山羽絨現象”。
所謂充絨,即是羽絨服的現場加工與制作,它與現代意義上的羽絨服品牌消費形成互補,一個是現場制作,一個是產業化制造與經營。然而,光山羽絨產業的發展卻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
由于光山一帶盛行養鴨,鴨絨資源豐富,改革開放后,全縣先后成立大小羽絨服裝廠20余家,但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已發展10余年的上述企業因為經營不善等問題而紛紛倒閉。
值得一提的是,原擁有1000多名職工、國家十大名牌羽絨服裝產品之一的金鴛鴦集團的破產倒閉,造成了大批的充絨技工和營銷骨干流入社會,為了不棄舊業和生存需要,這些羽絨服“正規軍”采取了現場充絨的經營方式,帶動親朋走遍全國。
由此,造就了一項以現場充絨業帶動鵝鴨養殖、服裝加工、絨毛加工、布料輔料經營、車輛運輸、郵政托運、技術培訓等相關產業蓬勃發展的“羽絨鏈條產業”。
據介紹,光山現場充絨戶有1.5萬余家,羽絨產業從業人員達到15萬人之多。光山人嘗到了羽絨產業發展的甜頭,帶動了越來越多家鄉人加入充絨大軍。
“近幾年,每到春節前夕,光山縣在外從事羽絨產業的回流資金高達20多億元,而2009年已經達到了30多億元。”張金勝說。
材料大市場
“光山作為全國充絨市場大軍的一個重要根據地,當地的羽絨產品貿易自然十分火爆。”張金勝說,最早的時候,商戶都是圍繞縣城主干道地攤式經營,由于參與人員越來越多,生意越來越火,雖然逐漸形成了市場,但卻影響了城市交通,迫切需要進一步的規范發展。
為此,光山縣政府決定建設光山縣羽絨材料大市場。2006年該縣成立光山縣羽絨材料大市場建設指揮部,從2008年信陽市搞六城聯創開始,市場建設才有了實質性的進展,現在光山縣已相繼完成了道路基礎設施的建設及項目征地及建設。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