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價又坐“過山車” 暴漲暴跌怪圈何時休
棉價大跌、棉農受傷、棉市冷清的一個直接原因便是去年的棉價瘋漲。專家稱,應對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關鍵是要建立協調機制。
“賣棉花不賺錢,不如趁早拔了種糧食。”山東省濱州市鄒平縣呈集村的一個棉農一邊在自家門口采摘棉桃,一邊無奈地說。11月中上旬,中國證券報記者在山東多地發現,棉價大跌使得不少棉農提前拔棉種糧,棉市交易冷清。
在具有“棉都”之稱的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幾乎家家都種著棉花。10月、11月本該是棉農賣棉、棉商購棉的旺季,但今年不僅沒有出現去年的搶棉景象,棉花僵局。
“現在籽棉采摘已基本結束,但交售進度不足10%。”山東省德州市棉花行業協會會長馬俊凱解釋說,“今年籽棉收購價格太低,目前在3.9元/斤左右,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20元/斤?,F在出售,棉農連本錢都收不回來,所以都不賣。與去年持續攀高的棉價相比,棉農希望棉價上漲的情緒很濃。”
夏津縣無屯村村民張明浩的說法印證了馬俊凱的解釋。“去年籽棉最高時能賣到7.3元/斤。現在家家都等著棉價上漲,至少漲到5元/斤,我們才愿意賣,這樣才不會白白辛苦一年。”張明浩還算了一筆種棉成本賬。“今年人工成本漲得厲害,摘棉桃的費用從去年每斤0.5元漲到今年的0.75元,剝棉桃的費用也從去年每人每天30元漲到40元,算下來,20畝棉花地產出8000斤棉花要2萬元人工費。再加上買種子的1000元,化肥4000元以及農藥、水電等,20畝棉花地的投入成本近3萬元。這還不算一年到頭在棉花地里忙活耽誤外出打工的成本。”如按當前3.9元/斤的價格計算,8000斤籽棉能賣到3.12萬元。這意味著一家人在棉花地里忙活了一年,幾乎沒賺到錢。
棉農不賺錢,棉商也“苦不堪言”。夏津縣籽棉交易市場算得上是山東最大的籽棉交易市場,但在這個收購旺季,棉商的身影很少出現。偌大的交易市場內冷冷清清,只停放著幾輛等著拉貨的機動三輪車。而在往年高峰時期,市場外棉販子車輛都會堵幾公里遠。
濱州市鄒平縣的一個棉商無奈地說:“今年是我收棉花六年來,行情最不好的一年,比金融危機時還糟。忙了一天,才收了四五十斤,這跟去年一天收六七百斤相比,差得太遠了。而且,今年收來的棉花質量不太好,賣到加工企業,一斤賺不到兩毛錢。”
棉價大跌、棉農受傷、棉市冷清的直接原因便是去年的棉價瘋漲。馬俊凱說:“去年棉花價格暴漲后,不少農民增加了種棉面積。從德州市來看,種棉面積從去年的155萬畝增加到今年的160萬畝。另外,今年的陰雨連綿天氣導致棉花質量下降,也是棉價走低的一個原因。棉農和棉商只好先把棉花存起來,但這樣做風險也很大,既要防火,又要防止時間長了棉花變色、質量下降。”
價格暴漲暴跌已成為農產品市場的常見現象,近幾年來尤甚。去年,大蒜、生姜、棉花等因價格飆升被戲稱為“蒜你狠”、“姜你軍”、“棉花掌”,而短短一年之后,這些農產品價格就掉頭暴跌。不少專家認為,價格大幅波動既有災害氣候影響供求的客觀因素,也有農民價高擴大種植面積、價低縮小種植面積的舉動與市場脫節的因素,還有資金炒作的因素。他們建議,一方面要建立農產品價格異動監測機制,加強國家調控的主動性和有效性,完善價格波動與低收入者補貼的聯動機制,另一方面要建立大宗農產品種植規劃,增加供求基本平衡的可能性。而國家調控要更多以市場手段進行,防止對經濟基本面的過多傷害。
商務部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部主任李健認為,應對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的關鍵是要建立一種協調機制。中國農產品生產仍處于以戶為單位的家庭分散生產經營,沒有形成規模,易受大規模資金的控制。西方國家農產品生產具有集約化、規?;奶匦?,而且農民自己成立農會等協調機構,根據每年的市場情況協調各地農產品種植面積,類似于達到配額生產的效果,讓每年的農產品產量和價格基本保持穩定。中國也應有這樣一種機制,但這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建立起來。
一家大型紡企負責人則建議,新疆作為全球少有的幾個適宜優質棉花種植的區域,所產棉花成本低、質量好,國家應通過政策支持,引導新疆發展這一優勢產業,強化新疆作為棉花供應區的戰略性地位,保證新疆棉花種植面積和供應量。
第一紡織網總編汪前進認為,棉價暴漲暴跌是近十年來的特殊情況,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在于國家調控。今年國家首次定下19800元/噸的敞開收儲價就是調控的體現,對穩定棉價、防止棉價繼續下跌起到了一定效果。這次調控與以往不同的是,以前的收儲價是國家讓市場定價,是一個不固定的價格。今年的收儲價是國家在綜合考慮國內、國際等因素后制定的固定價格,今年的收儲都將以此價格交售。預計今后國家對棉價的調控,將首先通過制定收儲價來調控,可以預知的是今后每年的棉花收儲價格將不斷上升。
暴跌之后,讓人擔心的就是暴漲。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說,倘若棉農再次受市場情況影響,而采取盲目跟風式的種植計劃,驟減的棉產區面積將極大地影響棉花產量,而這勢必掀起新一輪的棉價“過山車”,使產業鏈再次受挫。受這種高頻率的價格沖擊影響,產業鏈上的部分中小企業將被推向生死存亡的邊緣,也將進一步制約該產業的發展。
實際上,這種擔憂很有可能在明年變成現實。馬俊凱介紹,已有很多農民拔棉種麥了。從目前統計的情況看,明年德州市棉花種植面積將減少到140萬畝,同比減少八分之一。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