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棉花產業:大力踐行新體制改革
今年已經進入棉花新體制改革運行后的第七年,福建省內的紡織企業已對新體制棉花質量檢驗基本適應,小包棉的市場份額不斷縮小。在過去的數年運行實踐中,新體制棉花檢驗中體現的科學、公正、準確、權威得到了市場普遍認可,新體制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參與新體制的企業數量也在不斷增加。但是,新體制的運行才僅僅數年,在具體實踐中也難免出現一些不完善的方面。因此,福建省纖維檢驗局在認真履行公證檢驗職責的基礎上,調查分析了本省的紡織企業在踐行新體制的過程中的一些反饋意見,以期能大力促進棉花新體制改革的進程。
進一步提高公檢證書在為企業服務中的作用
1. 公檢證書對棉紡企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棉包交易時的計價核算參考依據;第二,棉紡企業可用公檢證書作為自身實驗室感觀檢驗與儀器檢驗結果的比對依據,提高自身實驗室檢驗水平;第三,棉紡企業對采購的棉包如有爭議時可做公證檢驗,核實棉包品質;第四,配棉車間可憑借公檢結果進行合理配棉,降低生產成本,改善成紗質量。
為繼續提升公檢證書在用棉企業中的作用,建議在公證檢驗時,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提高:首先,提高實驗室人員的感觀檢驗、儀器化操作與維護保養的能力等等,減少隨機誤差,從而提高測試結果的精確度;其次,提高實驗室工作效率,使報告的出具更加及時,從而適應棉企庫存周轉頻率高的特點;另外,公證檢驗機構應努力做到客觀公正,在檢測過程中必須如實描述檢驗結果。
2. 建議公檢證書根據生產實際適當增加一些檢驗指標。如短纖率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紗線的可紡性,條干均勻性,斷裂比強度,線密度等質量指標。結合部分用棉企業的反饋意見,建議在公檢證書中增加短纖率這一檢驗項目,目前的HVI棉纖維測試儀具備該項目檢驗能力,增加后的公檢證書將進一步提高對棉紡企業的指導作用;
3. 福建省內2011年的大包棉條碼缺失,貨證不同行現象經整治后效果明顯,不過個別現象仍然存在,原因還是在于倉儲與運輸過程中的丟失,以及利益相關方人為撕掉等方面。
因此,除了繼續加強對棉包的監督抽查力度外,建議措施如下:第一,對采用新體制的棉企在一定條件下適當發放棉包補貼,例如申請此補貼的企業必須滿足以下幾個條件:屬于新體制棉包,棉包條碼無缺失、貨證同行,以公檢證書做為入庫計價核算依據,用棉企業并采用儀器化公正檢驗結果進行配棉的;另一方面,定期組織對大包棉的生產加工企業、倉儲、用棉企業等進行重點專項培訓,加強各方對條碼與證書的保存意識。
4. 部分棉花加工企業一般只是在棉花價格下跌和國家有收儲需要時才進行公證檢驗,對公檢證書的作用認識不足,導致其出售的棉花質量參差不齊,嚴重影響市場秩序。
因此,有如下建議:一方面,如上文所建議,出臺補貼政策,激勵企業加入新體制,積極申請公證檢驗;另一方面,出臺制約政策,如果當年度棉花加工企業送檢率未達到一定指標,取消其下年度的公檢申請資格,從而督促棉花加工企業主動送檢。
進一步改革新體制增強紡織企業的適應性1. 部分用棉企業反映棉包入庫后,在后期檢驗中發現個別指標與公檢證書結果明顯不符,用棉企業利益受損。用棉企業反映較強烈的是從新疆采購的棉包回潮率常常差異很大,升高2-3個點,凈重反而減少較多,問題比較突出。這種個別現象間接影響了公檢證書的權威性。
以上現象說明,在棉包交易過程中的利益相關方可能存在人為利用各種手段影響棉包回潮率的情況。針對此現象,有如下建議:第一,繼續完善和嚴格在此方面的監督制約機制,堅決制止新體制棉花檢驗中出現的弄虛作假,承檢機構必須嚴格作到科學、公正、準確,針對承檢機構加強公證檢驗監督抽檢機制;第二,建立完善企業征信管理檔案,對信用不良的企業重點管理,采取如公示通告,建立黑名單等方法,加大復檢取樣力度,降低棉企采購風險;第三,統一要求軋花廠在打包機取樣點附近安裝攝像頭,取樣后直接在現場封樣堆放好,等待纖檢部門收樣,同時驗看或備份錄像資料,從根源上杜絕摻雜摻假的狀況;第四,棉花加工企業的回潮率測試儀器以及雜質分析機要定期由管轄地的計量部門定期計量檢定,對個別惡意在回潮率上做文章的棉花加工企業要加大處罰力度;第五,制定獎勵舉報制度,重獎舉報人。
2. 大包棉雖然在市場上已經有很高的占有率,但部分企業仍然在使用小包棉,這主要源于小包棉的價格成本優勢,紡織企業在購棉時會綜合考慮性價比。新體制大包棉需在品質、異性纖維的控制上占明顯的優勢,要確保公檢結果的準確性和公正性,拉大兩者在此方面的差距,凸現新體制棉的優勢。新體制改革從政策上激勵、引導、扶持該棉區小包棉生產企業轉型;在儀器化公檢中對大包棉的檢驗指標進行優化,使檢驗結果更具生產和交易方面的實用意義,更符合市場需求和規律。當小包棉的市場適應性降低,生產和管理成本上升時,小包棉企業將會積極參與到新體制改革。
3. 目前由于逐包檢驗和按批檢驗共存,阻礙了紡織企業用新體制棉花進行計算機科學高效配棉的工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許多棉紡企業私有化后,采購人員較多的是非專業或半專業水平,不僅對新舊體制理解不全面,而且對利用計算機科學配棉方面也一知半解;2.許多棉紡企業的倉庫中大包棉與小包棉共存,導致在配棉與排棉管理上無法與軟件程序匹配;3.全面普及大包棉,推行逐包檢驗,能大大降低企業工作量,提高配棉排棉效率,而現實情況中的兩種棉包共存,給企業配棉工作帶來了一定影響。
鑒于以上現象,有如下建議:1.各省市纖維檢驗部門定期組織對棉花加工企業,紡織用棉企業的相關人員進行棉花檢驗新體制改革方面的培訓,宣傳推廣新體制的成功經驗,明確在新體制運行中各方的責任;2.各省市纖維檢驗部門組織棉紡企業學習計算機科學配棉的培訓,例如如何用HVI配置的配棉程序進行配棉等。只有全面普及了新體制棉花,才能真正拉動紡織企業對新體制棉花的需求。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