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多掙點 新疆爭分奪秒采棉花
9月11日上午10時,頭頂的太陽火辣辣的照著,但一陣風吹過,卷起的塵土和細沙撲面而來。121團7連有幾千畝棉田,但要到達那里必須先穿過一片沙漠。
一個拾花工負責10畝地
新疆地廣人稀,從團部炮臺鎮到7連有20多公里,但卻不通公交車,要去那里只能開車或者搭乘順風車。記者就是搭了棉田主韓建軍的順風車,在沙漠里穿行了半個小時才抵達了7連的棉田。
穿過這片荒涼的沙漠后,一眼望不到邊的棉田和剛才的景致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風格。大片的棉田每七八十畝種幾行玉米間隔開,很多拾花工彎著腰在地里拾花。韓建軍在這里有3000多畝棉田,他今年從內地接了100多人來,加上機采棉的部分,平均一個拾花工得負責10畝地。
韓建軍的棉田在整個7連棉田的中心部分,要走到他的地里還得步行2公里。這里有不少拾花工,但把100多名拾花工們分散在大片地里,卻根本看不出這里有那么多人。
采來的棉花按公斤稱重
新疆的陽光與內地城市有所不同,從棉花葉子上反射出的太陽光有些刺眼,中午1點多,最強的光線讓人發昏,很多包裹嚴實的拾花工正在將隨身背的采花包里的棉花倒進地頭的大包里,一邊倒還一邊使勁壓實。瞬間,這些原本癟癟的麻袋被剛采回來的棉花裝成了一個圓柱體,直徑一米高達一米六的圓柱體在田間地頭隨處可見。
拾花工丁美霞說這一袋一般有五六十斤。“這么大一袋不止五六十斤吧?”記者質疑。丁美霞認真地說:“新疆人稱重按公斤算,他們這里說的一斤就是內地的一公斤,半斤是我們常說的一斤,我們現在也習慣性地跟著他們說了。”如此算來,幾乎每個拾花工一天采棉的重量都在100斤以上,手快的能采100多公斤以上。
不用人催 下地采棉很自覺
韓建軍給拾花工開出的價格是1.7元一公斤,包吃住。下午2點是拾花工吃飯的時間,田間的土路上有幾輛送飯的拖拉機來回穿梭,拾花工開始聚集在地頭的陰涼處或者地邊的工棚里吃飯了。
午餐很簡單,面條或者簡單的炒菜和饅頭就能打發。拾花工馬二外端著飯盆笑著說:“我們的伙食算是這一片最好的,你看,面里有雞蛋、西紅柿和粉條。”馬二外吃得很快,不夠還能再來一碗,飯菜好壞對拾花工來說不重要但吃飽很關鍵。
馬二外吃完第二碗后,又到了一大杯水,他的水杯大到能倒完一個5磅熱水瓶里所有的水,其他拾花工的水杯也都和他的差不多。馬二外說:“水得倒滿,一勁兒就得干到天黑了。”倒完水,提著水杯他又下地了,很多拾花工也都陸續下地了。他們沒有午休也不會坐在地頭閑聊,吃飯從頭到尾只用了不到一小時,沒有人催他們,大家都很自覺。馬二外說:“多拾點就能多掙點,大家的想法其實很簡單。”
從韓建軍的棉田回到炮臺鎮已經晚上8點鐘了,但天還亮著,就像西安下午四五點的樣子,棉田里的拾花工依舊彎著腰采棉,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要等晚上10點鐘天徹底黑了才會結束一天的工作。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