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服裝行業產業轉型分析
相比過去,產業轉移已經日趨理性化,當下的服裝產業轉移已具有了全新的特點,無論是東部沿海轉出地區,還是中西部承接地區,都更加注重產業轉移的有效性。
目前,我國中西部地區正在加快構建完整的現代紡織制造體系,著力發展當地特色紡織服裝產業,新增產能集聚化、園區化發展,寧夏、新疆、重慶、陜西等省市地區,都敞開了懷抱擁抱產業轉移。
與此同時,中國紡織業向東南亞轉移也漸成大勢,與前些年企業的觀望姿態不同,現在更多的企業拿出了實際行動。一些率先“走出去”的企業雖歷經波折,但也迎來了豐碩成果。
隨著國內能源、人工、環保、土地等成本的不斷增長,紡織企業向中西部和東南亞轉移生產基地的腳步不會停止,紡織產業布局呈現多元化趨勢也是一種必然。
成本低 政策惠
能夠吸引中國紡織企業到東南亞投資設廠,必定有其獨特的優勢。
“首先是在柬埔寨能夠享受到進口國的關稅優惠,能提升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其次是在柬埔寨可用美元來支付工資等成本,可對沖美元匯率變動帶來的影響。最后是目前中國人口紅利正在逐步消失,傳統制衣行業的就業吸引力越來越小,招工難度也在不斷上升,而在柬埔寨等東南亞一些地區缺失就業機會,人工成本相對較低,招工也更為容易。”某國際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王存波對此表示說。
向西:中西部成產業轉移有力支撐
在面對國內紡織企業紛紛“東南飛”時,一部分紡織企業則把目標聚焦在我國的西部地區。
新疆重拳出擊
今年7月,新疆出臺了力度空前的10項措施發展紡織服裝業。預計未來10年帶動就業100萬人,大手筆引來頗多關注。
新疆出臺的扶持政策包括設立規模為200億元左右的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實施稅收特殊優惠、低電價優惠、紡織品服裝運費補貼、使用新疆棉花補貼、企業員工培訓和社保補貼、支持集中建設印染污水處理設施、加大對南疆地區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
根據《新疆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帶動就業規劃綱要》,新疆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帶動就業目標分為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從2014年至2018年,紡織服裝工業總產值達到860億元,全產業鏈就業容量達42萬人;第二階段,從2019年到2023年,紡織服裝工業總產值達2125億元,全產業鏈就業容量達到100萬人。
意在構建全產業鏈
“新疆棉花產量占全國的60%,是全國最大的棉花生產基地,具備發展紡織服裝業的產業基礎。紡織業產業鏈長,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能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帶動就業。
新疆的紡織服裝產業近年來一直低迷,存在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現象,是產棉重地,但卻不是紡棉重地。目前新疆紡織服裝產業整體呈現前大后小的“倒錐形”結構,生產的棉紗85%以上銷往內地。這幾年棉花價格不斷上揚,棉紗價格也水漲船高,新疆棉經內地企業加工為棉紗再運回新疆,其成本便疊加數次。
今年上半年,新疆紡織行業由于產能過剩、內需不足等原因,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是12個重點行業中兩個下降的行業之一。
全產業鏈的缺失已經成為新疆紡織工業發展的攔路石,此次出臺的政策根本目的便在于建成紡織產業全產業鏈。
優勢效益
紡織企業之所以能夠進軍中西部,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西部等省份具有突出的優勢效益。
轉移步子日趨多元
當一個產業在發展到一定程度,總是要醞釀新的謀變。這種謀變是伴隨著社會變革和產業環境的改變而產生的。
中國具有悠久歷史的紡織產業,在公元前 5000 年就開始醞釀發展,如今已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成為民族工業的象征。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變革的發生,以及產業環境改變,紡織產業正經歷著轉移的變遷。東部一些紡織企業紛紛邁開了向中西部地區投資轉移的步伐,同時也有一些紡織企業直接把轉移的焦點對準了東南亞。
這兩種轉移讓中國紡織產業轉移呈現出多元化傾向。目前,吸引紡織產業轉移無外乎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成本低。二是政策優惠。從當下紡織產業轉移的兩個地區來看,這兩方面無疑是最能吸引到紡織企業的關注的。
在成本和政策的雙重“引誘”下,紡織企業想要不動心也很難。
紡織產業轉移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在面對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下,積極穩妥有序地推進紡織布局調整和產業轉移是非常必要和緊迫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