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集聚紡技術的發展前景分析
探討國產集聚紡技術的發展狀況及研究方向。從專件技術和應用領域兩個方面闡述了集聚紡技術發展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指出:要進一步加強集聚紡技術優勢、品種適應性、應用范圍和市場定位方面的研究,拓展集聚紡應用范圍和規模,提高投資效益;加強紡紗專件的開發研究,穩定和 提高產品質量、降低配件費用消耗;開展新型纖維和紗線結構研究,擴大集聚紡纖維應用領域,開發新品種;研究 集聚紗大牽伸工藝,提高生產效率;發展新型紡紗方法的融合技術,取長補短,優勢互補,提升紗線的質量和服用 性能,促進集聚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1 集聚紡專件技術的發展
集聚紡紗會增加負壓式吸風網格圈、膠輥和膠圈的機物料消耗。近年來集聚紡專件研究主要體現了成本低廉、延長使用壽命、結構簡單的特點,專件一致性檢測評價更為客觀。
1.1 集聚紡凝聚專件技術
網格圈等相關部件是保證集聚紡性能的基本部件,但網格圈磨損消耗大。國內許多廠家在吸風裝置、網格圈、負壓管、吸風組件等集聚紡凝聚部件的結構、材料、加工工藝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改進。寧波德昌精密紡織機械有限公司將環錠細紗機吸風裝置中的吸棉風管和吸棉笛管及集聚紡的集聚管有機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得到了結構簡單的吸風裝置;吳江伊蘭吉紡織品有限公司在網格圈表層涂覆耐磨材料,可有效提升網格圈的使用性能。常熟市迅達粉末冶金有限公司將經絲和緯 絲均通過混紡技術成型,提高了網格圈的強度、防靜電能力和使用壽命,使紗線的表面光潔度得到 有效提高;無錫九條龍汽車設備有限公司通過對 負壓管進行處理,從而使集聚紡負壓管的表面具 有防靜電性能,延長了集聚紡負壓管的使用壽命,降低了網格圈對集聚紡負壓管表面的磨損;江南 大學申請了“一種集聚紡用防塵吸風組件”專利,解決現有吸風組件氣密性較差、環境適應性不好、容易黏花被堵塞的問題。
1.2 集聚紡清潔裝置
國產集聚紡裝置在降低能耗、清潔等方面有重大進步。江陰市長紡科技有限公司申請了“集聚紡清棉裝置”專利,其核心是在棉絮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啟動小電機和清棉風機工作,達到清理棉絮的目的,提高了生產效率;江南大學為集聚紡清潔絨輥提供了一種新的支撐方法,該裝置無需更換整個搖架,使改造成本降低,而且結構簡單,安裝方便可靠。
1.3 集聚紡專件使用壽命
江陰市華方新技術科研有限公司申請了“可調換耐磨集聚紡異型吸風管”專利,調整紡紗工藝時僅需調整吸風管上的吸風罩,降低了企業使用成本和管理成本。集聚紡紗機的前后膠輥、上下膠圈磨損過快會導致成本增加,陸桂清發明了 一種實用新型集聚紡異位橫動裝置,該裝置利用揩,調節紗條運行位置,以增加紗條摩擦部分的 面積,實現了膠輥、膠圈壽命增倍,損耗減半的效果江南大學在集聚紡集聚區上方加裝一個可調 節定位的氣流引導擋板,在紡紗線密度和材質改變時,節氣流引導擋板的位置,有效提高了風壓 利用率,使能耗大大減少。日照裕鑫動力有限公司申請了“合式集聚紡集聚裝置”專利,使網格圈不直接在負壓管表面上轉動,延長其使用壽命;江南大學謝春萍等發明了空心羅拉集聚紡裝置,取消了網格圈、小齒輪、膠輥盒、引導膠輥及軸承等 損件,降低了維護成本;山東華樂新材料科技股 份有限公司針對彈簧搖架集聚紡細紗機設計了一 種紗膠輥加壓板簧,板簧對集聚紡前膠輥起輔 助加壓作用,增加了膠輥使用檔次,降低了集聚紡 膠輥用成本。
1.4 集聚紡專件檢測工具
網格圈是集聚紡器材中的核心元件之一,其尺寸、表面不一致將導致成紗質量一致性差。網格圈內徑過大,可導致張力太小,影響紗線質量;過小可能導致網格圈安裝困難,江南大學申請了“一種集聚紡網格圈內徑測量裝置”,提供了集聚紡網格圈內徑的測量裝置;江南大學提出了一種新的網格圈質量檢測用圖像采集與處理方法,用于網格圈質量的機器視覺檢測系統,避免了檢測人員長時間工作造成的視覺損傷;江陰市華方新技術科研有限公司申請了“集聚紡負壓網絡監控系統”,可以實現安全有效的遠程監控,提高了企業的管理效率。
2 應用領域的發展狀況
2.1 適紡范圍
集聚紡資金投入與運行費用較高,以生產高附加值紗線為主。將新型紡紗技術與新型纖維有機結合在一起可“揚長避短,優勢互補”,開發出市場有需求、產品附加值高的新型紗線。集聚紡紗用于針織,大大減少了針織紗斷頭率。將集聚紡技術用于色織,可以減少緯向粗節,改善布面效果。許多企業用集聚紡技術生產麻、光電子滌綸、冰涼纖維等原料混紡紗,提高了產品功能性和織物風格。西雙版納漢麻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選用漢麻纖維與棉通過集聚紡技術混紡成漢麻混紡紗;山東聯潤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申請了“一種賽絡集聚紡水晶棉、長絨棉混紡紗及其紡紗工藝”,解決了水晶棉紡紗難的問題,拓寬了水晶棉的市場空間。丹陽市丹盛紡織有限公司用集聚紡設備生產出了光潔、高檔、帶有涼爽抑菌保健效果的功能性紗線;上海水星家用紡織品股份有限公司公開了“一種超柔集聚紡圣麻纖維與冰涼纖維紗線及其制備方法”;江蘇金紡針織有限公司將集聚紡用于細號竹節紗線的生產,克服了現有細號竹節紗線強力低,毛羽長且多的缺點;江蘇丹陽毛紡有限公司利用集聚紡紗技術,實現毛紡紗線細號化和單經單緯化。
2.2 成紗品質
國產集聚紡技術日趨成熟,成紗質量不斷得到提高。柳州市方大紡織機電有限公司申請了“細紗集聚紡上銷”,該裝置通過縮短浮游區長度、增強浮游區前部附加摩擦力界而提高成紗質量;南通華強布業有限公司公開了一種“負壓式集聚紡異型管精確定位裝置”,該裝置通過將防塵蓋支架的螺桿加長,消除防塵蓋與異型管之間的間隙,控制異型管左右偏移,保證了產品質量。江南大學在集聚紡集聚區上方加裝一個“U”形氣 流導向板,使得氣流主要從兩側聚集纖維,集聚區的流速增加,可防止單纖維由于擴散而沒有集聚 進紗體中,最大程度地縮小紡紗三角區,從而進一減少有害毛羽;銅陵市霞飛新材料有限責任公 司通過濕管外壁表面導紗槽與管體內腔連通的滲 水孔加濕纖維,消除纖維之間靜電斥力,增加纖 維之間的抱合力,減少紗線毛羽,提高產品質量; 東華學李楠等運用一種新型的集聚紡有擾裝 置,使紗線強力、耐磨性能得到改善。
2.3 集聚紡創新技術
快速反應占領市場,才能贏得客戶。同一臺集聚紡細紗機可以同時生產不同的紗線品種,快速完成打樣。東飛馬佐里 DTM159D 型集聚紡細紗機集賽絡紡、包芯紗、竹節紗生產能力于一身,根據原料、粗紗定量和紗線結構特點對牽伸器材進行調整,具備同時生產 8 個不同品種的能力,適合科研教學、紡紗理論研究和紡紗廠小樣試紡。超大牽伸是縮短紡紗工藝流程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在降低生產成本方面都有顯著效果和很好的發展前景。鹽城睦瑞紡織有限責任公司公開了“一種四羅拉超大牽伸集聚包芯紗裝置”,該機構在實現超大牽伸的同時兼具集聚紡技術效果,有效提高了成紗質量;江南大學通過對傳統環錠紡進行改造,采用窄槽式負壓羅拉替代中后羅拉有效提高纖維集聚效果,總牽伸倍數可提高到250倍以上。山東同大紡機ZFA502、ZFA506系列棉毛紡細紗機在原有機型的基礎上,采用四列羅拉用并后的條直接紡出細紗,省去粗紗工序。
2.4 新型紡紗融合技術
將集聚紡與其他紡紗技術相結合,使成紗性能得到進一步改善,是近年來集聚紡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超仿棉滌綸針織產品容易起毛起球,采用集聚紡與賽絡紡技術生產超仿棉產品,產品具有毛羽少、抗起毛起球性能好的優點;丹陽市丹盛紡織有限公司通過對 AB 紡紗工藝、集聚紡紗工藝和竹節紡紗工藝三種工藝的綜合使用,達到降低花式紗線成本的目的,獲得了粗獷型雪花效果的織物。江陰市華方新技術科研有限公司將三根粗紗同時平行喂入一個三孔喇叭口后,經過細紗機后羅拉、中羅拉、前羅拉和集聚紡裝置,在集聚裝置異型管上三個氣流導槽和網格圈的作用下,形成一股集聚紡紗線,該方法省略了傳統股線生產中的并紗和倍捻工序,具有耗能低、生產效率高的特點;江南大學將集聚紡及竹節紗技術應用于棉和氨綸混紡紗、棉和天竹纖維混紡紗、棉和芳砜綸混紡紗的開發,提升了紗的質量和檔次;常德 紡織機械有限公司搖架分公司通過對前鉗口輸出 須條進行加濕加熱熨燙,使成紗毛羽大大減少,提高了成紗柔軟度。
3 存在的問題
3.1品種應用存在誤區
在集聚紡技術應用過程中,普遍存在對集聚紡期望值過高的問題,片面地認為集聚紡適用于 所有品種,忽視紗線毛羽的積極作用。毛巾、各類 起絨織物等的起絨用紗不宜采用于集聚紡紗,毛 羽多有利于織物吸濕的毛細管效應,提高上漿率 和印染上色率,改善織物吸濕性和導濕性,增加手感柔軟度,改善織物服用性能。
3.2技術開發創新不夠
國內專利研究多是針對某項技術進行改進,完全自主的專利技術較少,沒有形成獨立技術體系、專利保護意識和產品特色。鋼絲圈是國內集聚紡紗技術的一大瓶頸,國內鋼絲圈與集聚紡的高速仍不配套;國內集聚紡膠輥、網格圈研究不 足,企業成本較高。
3.3生產管理工作不相適應
在當今勞動力相對緊缺的情況下,紡織行業面臨勞動力成本越來越大的壓力。能耗高、用工多是我國集聚紡改造存在的問題。短絨、塵雜易黏附在網格圈的內表面,影響纖維的集聚效果,使成紗毛羽增加;網格圈使用一段時間后,由于棉蠟、短絨、塵雜等原因堵塞網眼;網格圈使用時間過長,表面會起毛;羅拉或膠輥加油不當會造成油 溢到網格圈上;定期檢查與清洗增加了管理難度。因此,與傳統環錠紡相比,集聚紡對生產管理工作有著更高的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精細化管理,就沒有優質集聚紡紗。一些紡紗企業,由于集聚紡相關管理工作沒有跟上去,運行狀況較差,產品達不到高檔用紗的質量要求,影響了投資效益的提高。
4 集聚紡技術的研究方向及趨勢
隨著新工藝、新專件的應用,專件檢測技術的出現使集聚紡技術取得了不斷發展。但是品種應用存在誤區、技術開發創新不夠、創新技術研究不足、集聚紡技術管理工作不相適應等問題依舊困擾著集聚紡技術的進步,只有面對存在的問題,開拓創新意識,加大工藝試驗,集聚紡技術方能取得長足進步。
4.1 加強集聚紡品種應用研究
要進一步加強集聚紡技術優勢、品種適應性和應用范圍、市場定位方面的研究。正確評估紗線毛羽的作用和利弊,為企業產品升級和設備技術改造提供可靠的決策依據。使企業能夠結合自身實際,根據市場需求和企業產品定位合理配置集聚紡配置規模,合理選型。充分認識集聚紡生產特點,強化精細化管理,以獲得良好的質量升級效果和較高的技術改造投資回報。
4.2 積極進行新型專件研究
圍繞紡紗專件開展技術創新是促進集聚紡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開發防靜電網格圈、耐磨型網格圈,提高網格圈的強度、防靜電能力和使用壽命;通過對集聚紡負壓管進行處理,從而使集聚紡負壓管的表面具有防靜電性能,降低網格圈對集聚紡負壓管表面的磨損,使紗線的表面光潔度得到有效提高;開發性能優良的鋼絲圈,增加品的穩定性。但是,網格圈與負壓管搭配使用研究的較少,新型器材壽命研究的也不夠,專件檢測應用沒有得到推廣,造成集聚紗條干 CVb 較高,影 響了集聚紡品質的提升。因此,相關專件的研究是下一步研究的重點。
4.3 積極研究新型纖維紗線結構
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指出:大力發展新型紡織材料產品,至“十二五”末化學纖維占纖維加工總量要達到 70% ,要加快發展差別化纖維、高技術纖維和生物纖維技術及實現產業化。集聚紡在新型纖維的應用必須有相關理論支撐。但是國內外對于紗線結構的系統研究較少。紗線結構是決定紗線內在性質和外觀特征的重要因素,而纖維在紗線中的排列狀態、纖維轉移的程度和方式造成紗線結構存在差異,但這方面的研究卻顯得很不足。傳統環錠紡中須條的寬度收縮和加捻幾乎同步進行,集聚紡則是先收縮須條寬度,再加捻,分步進行。進一步研究集聚紡紗線結構理論,為合理選用原料、優化紗線結構、制訂完善的紡紗工藝以及進一步研究其織物服用性能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4.4 深入研究集聚紡牽伸工藝
由于目前集聚紡設備投入及運行費用相對較高,因此開發用工少、生產效率高的集聚紡裝置十分有必要。目前,集聚紡大多沿用了傳統環錠紡 的牽伸工藝。由于集聚紡對纖維進行集聚,不僅可大幅度降低成紗毛羽,還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成紗條干和強力,這就為擴大集聚紡牽伸倍數、采用粗紗重定量細紗大牽伸創造了較好條件。另外,集聚紗多用于較高檔細號紗織物的生產,采用整齊度較高的纖維原料。因此,牽伸配置的特點也應與傳統環錠紡有所不同。應加大集聚紡配套 牽伸工藝的技術研究,開發出適應大牽伸工藝、具有較高生產效率的集聚紡裝置和配套生產工藝,促進集聚紡經濟效益的提高。
4.5 立足集聚紡產品定位發展融合技術
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指出:至 2015 年棉紡集聚紡紗要達到2000萬錠,復合紡、賽絡紡、嵌入紡等紡紗新技術推廣應用比例要達到60%以上。把各種新型紡紗技術有機結合的融合技 術,能夠收到“揚長避短,優勢互補”的良好效果,使成紗質量和織物服用性能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例如將集聚紡技術與賽絡紡、包芯紡等紡紗 技術相合的方法,生產集聚賽絡紗、集聚包芯紗; 賽絡集聚紡工藝與扭妥紡低扭矩紡紗技術結合,生產高檔針織光潔柔軟的紗線。加強融合紡紗技術研究能夠進一步拓展集聚紡的應用范圍。
5 小結
集聚紡技術是推動我國紡紗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正確認識我國集聚紡技術發展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堅持技術創新,探索正確的研究方向,對促進國產集聚紡技術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要進一步加強集聚紡技術優勢、品種適應性、應用范圍和市場定位方面的研究。為企業設備技術改造、產品質量升級提供可靠的決策依據,使企業能夠結合自身實際,根據市場需求和企業產品定位,合理規劃集聚紡配置規模,合理選型。充分認識集聚紡生產特點,強化精細化 管理,以獲得良好的質量升級效果和較高的技術 改造投資回報。要進一步加強紡紗專件的開發研究,穩定和提高產品質量、降低配件費用消耗;開展新型纖維和紗線結構研究,擴大集聚紡纖維應用領域,開發新品種;研究集聚紗大牽伸工藝,提高生產效率;發展新型紡紗方法的融合技術,取長補短,優勢互補,提升紗線質量和織物服用性能, 從而推動我國集聚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