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淘年貨20萬人不惜凍紅耳朵擠掉鞋
1月24日,寒冷刺骨的李村河道上,農歷二○○七年臘月最后三個李村大集拉開了序幕。20多萬人凍紅了耳朵,不少人擠掉了鞋,但集市上火紅的對聯、溫馨的民俗年貨、老青島的玩意兒讓人又經歷了真實的過年感受。
民俗年貨最搶手
昨天上午,記者也逛了一回李村大集,發現民俗年貨格外受歡迎。加工過年喜蠟的黑明仁的手藝已經傳了一百多年,很多市民專門奔著他的手藝去趕集,紅彤彤的喜蠟點燃的是春節吉祥和來年的好兆頭。80元一張的小炕桌今年也擺進了李村大集,本來快要絕跡的炕桌竟然成了集市上的暢銷品,直接被市民扛回了家,就連家里沒有土炕的城里人也要擺在地板上過一回癮。
高粱稈子編制的蓋墊,12元錢買一個回去,除夕晚上一家人包餃子,餃子可以一圈圈擺上去,“特別有過年的感覺1家住果園路的姜文淑高興地說,山草桿編的草箅子用來蒸饅頭,蒸出來的饅頭有一股山草的清香,她也總算在李村大集上找到了。
刻有蓮花、福字、雙魚的椴木模子可以壓出造型、圖案喜人的面食。農村制作海水豆腐的竹筐子和包袱皮,這些上世紀90年代以前的老玩意受到市民的青睞。賣蓋墊的張德紅告訴記者,有的市民專門買來手編的筐子做春節的裝飾。
民俗年貨減了不少
雖然生意紅火,但喜蠟藝人黑明仁的妻子劉淑青卻擔心將來的出路,因為購買喜蠟的人越來越少了。據工商局李滄分局濱河路工商所副所長李波介紹,走過400多年風雨的李村大集,在超市商場高度發達的李村商圈里不但沒有消失,反而顯示出長久的生命力。但隨著我市的城中村改造的快速發展,最近五年,李村大集的春聯攤位已從150余個減少到70多個,其他民俗產品攤也在不斷減少,出售商業制成品的攤位卻迅速增加到近千家。少了民俗的李村大集繁華不減,卻少了老青島的年味。
李村大集上,對對聯情有獨鐘的還是老年人多。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