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鞋企熱衷體育營銷的冷思考
如果將1990年李寧贊助中國代表團出戰北京亞運會這一事件,視作中國本土運動品牌體育營銷的開端;那么18年后,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無疑是這條征途上的一座里程碑。這座碑刻載著過往18年來本土運動品牌所作出的探索與努力;這座碑更預示著其后的兩年、三年甚至五年,本土運動品牌的體育營銷將發生實質性的變革。
在奧運會的催化作用下,中國商業社會發生一系列反應,反應之一是體育產業本身發生嬗變,除了一批本土賽事崛起,一些國際頂級賽事也被引入中國,備受國民關注。從2009年至2012年倫敦奧運會舉辦前期,大運會、全運會、亞運會、冬奧會、NBA中國賽,F1方程式大獎賽、中國網球公開賽以及國內足、藍、排、乒球聯賽等國內外大小專業賽事層出不窮。在體育產業嬗變的余波下,中國體育商業的潛力也被前所未有地開掘,企業迎來了更多的體育營銷機遇與發揮空間,無論是事件營銷還是熱點營銷,無論是活動贊助還是冠軍互動,體育營銷的商業手法將更加多元。
有分析人士指出:奧運之后,體育產業將分化出四大新的產業模式:競技體驗體育、商業體育、娛樂體育、旅游體育產業等。競技體育不再僅僅是為了榮譽而戰,商業體育市場將得到極大細分,不斷地衍生、孵化出多個足以讓更多人參與體驗的競技運動;同時,娛樂也會成為體育產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利用體育手段實現全民游戲與娛樂。產業升級過程中,問題不可避免。同樣在中國體育產業飛速提升的“后奧運時代”,體育營銷的發展也伴隨著諸多困擾與問題。在這樣一個更加多元的、全民參與的體育產業環境下,以往粗放的、“一網打盡”式的體育營銷已經不合時宜;那些短期的、跟風的、不理智的營銷方式在今天已然收效甚微,甚至不起任何作用,反而給企業帶來沉重的成本負擔。{page_break}
那么顯然,在這個時代,“轉折”幾乎是所有本土運動品牌必須正視的課題。轉折之一是企業體育營銷理念的變革,其次是體育營銷手法的精進。當體育營銷變得越來越普遍時,身處中國體育用品市場價值鏈上的本土運動品牌,有些問題無法逃避:我們是否掌握并充分利用了這些賽事機遇?我們的業務模式與品牌策略是否需要調整?接下來的體育營銷策略該走向何方?除了以往的營銷形式,我們還能做出哪些新的嘗試與努力?
特步(中國)有限公司品牌中心李金寬以特步公司自身的變化舉例,道出了目前本土運動品牌對待體育營銷的基本共通點:“2008年奧運會期間,特步贊助了白俄羅斯代表團試圖‘曲線救國’,可如今有誰還記得這回事呢?經過奧運的洗禮,現在,大家在營銷主題性和方向性方面都有了顯著提升,不像以前,只要有明星和資源,不管時機是否合適,都會馬上告知消費者。”
面對紛至沓來的體育賽事資源,本土運動品牌在體育營銷方面的態度與觀念必須有幾個顯著的轉變:一、體育營銷權益有很多“枝節”,體育贊助權益無法包攬全部收益,因此獲得體育營銷權益的路徑有許多條;二、應將體育營銷與企業的產品營銷有機地結合起來,體育營銷不能僅僅作為產品營銷的“由頭”;三、企業同樣可以尋求多種方式參與賽事活動的組織事務,體育賽事不只是組委會的活兒;四、多媒體的運用能夠促使企業的體育營銷收效更為顯著、保障產品、品牌利益最大化,不要純粹地追求媒體的曝光率。就體育營銷的具體策略而言,一方面,本土運動品牌應提前做好準備,根據自身實力及需要,慎重選擇賽事種類與級別;另一方面,發掘體育與品牌的新結合點,更加關注企業的目標客戶、自身需求與賽事的一致性;此外,企業更應該關注賽事贊助之后的推廣,同時更多地追求如何促進產品銷售、傳播渠道與受眾平臺相吻合等實質。
總之,中國體育營銷迎來大轉折時期,這將是一個從粗放向細分、從大覆蓋面向小區域、從短期向系統、從跟風向理性提升的一個轉變過程,任何人都無法違抗這種趨勢。那些曾經沒有系統地、理智地評估體育營銷的設計與投放,那些低端的推廣方式都將被埋葬在這種轉折趨勢之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