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文化“走”進博物館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制造鞋的文明古國之一,鞋的形象在5000年前氏族社會時期的中國陶塑上就出現了。華夏鞋文化博物館面積達800多平方米,主要分為六部分,包括鞋的發展歷史、鞋履民俗、民間鞋品、三寸金蓮專題、精品展示和場景復原。其中鞋的發展史部分包括遠古、商周、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民國直至新中國成立后等各階段的展臺,每個展臺都陳列著十幾雙鞋制品,編織鞋、木底鞋、銅鞋、布鞋等,一應俱全。正如博物館講解員所言:“鞋的歷史可以一直追溯到遠古時期,在歷史展區,就涵蓋了從遠古時期到新中國的各種鞋類,參觀者沿六大展區一路瀏覽下來,基本就可以理清中國鞋文化的歷史脈絡了。”
為了配合本地特色,館內還特別設置天津展區。天津作為歷史上我國北方重要的鞋業基地,對于促進鞋文化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華夏鞋文化博物館讓更多的人了解中華民族的鞋業歷史,通過實物展示、歷史描述的方式,引導和推動更多的人,了解鞋文化。
館內精品赴上海世博
華夏鞋文化博物館內精品區有很多很有特色的“寶貝”,如作弊鞋和龍鞋。與普通的鞋不同,作弊鞋的鞋底呈現一個凹陷的正方形,看起來不過幾平方厘米。據博物館講解員介紹:“這種科舉考試作弊用的鞋本叫‘夾帶鞋’,考生把考試范文的袖珍版放入這個凹陷處,再蓋上鞋墊,在檢查時不容易被發現,就可以把范文帶入考場了。一般鞋內可藏數十頁紙,每張紙上能印400多字,透過作弊鞋,可以從側面看出當時中國的印刷技術的先進程度。”在古代,為了祈求與上天無限接近,宮廷中人穿接天鞋翹,鞋翹越高證明地位越高。館藏帶有鞋翹的龍鞋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古代皇帝用品都會燒掉,鮮有保存,而博物館內的龍鞋之所以流傳下來是因為當年的守墓人冒險帶出一雙鞋,珍貴程度顯而易見。
此外,館內一組展現老美華制鞋八大工藝的泥塑作品前不久還參加了上海世博會天津館的展示。為迎接博物館的開幕,剛參加完世博會的展覽即刻被帶了回來。{page_break}
鞋文化透視民間習俗
古代,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交際場所,不同的意愿情懷,人們所穿的鞋也各不相同,因此鞋樣式也是形態各異。館內的“鞋履民俗”部分便用千余種鞋子向參觀者展現了中國千年鞋文化:平安福鞋、香料抽屜鞋、步步生花鞋、農耕鞋、手工繡花鞋、纏足鞋、船形鞋、千層底鞋、云頭綢面木底鞋等1000多件不同時期、形態各異的鞋,其中既有古代遺存物也有后期仿制品,均展示了民間習俗。
講解員特別介紹了“三寸金蓮”,她說:“很多年輕人都只聽說過‘三寸金蓮’,但對其具體的內容鮮有了解。因此,博物館不僅介紹了三寸金蓮鞋產品的歷史背景、制作材料,還展示了附屬配飾以及各省市的不同樣式。三寸金蓮的鞋產品并不單獨存在,而是要配有很多附屬物,主要包括銀帛飾物和金屬飾物兩種,比如腿帶、腳環等。而不同地區的三寸金蓮鞋產品也不盡相同。”為了讓參觀者對舊時纏足習俗有宏觀的了解,博物館還制作了“舊時各地區纏足鞋展示沙盤”。除了纏足習俗外,人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祭祀祭祖等風俗習慣都與鞋有著聯系,對虎崇拜的虎頭鞋、求子的連生貴子鞋、農耕鞋、壽鞋,無不用實物詮釋著古代人的思維意識和文化禮儀。為了詳細介紹千百年來鞋子的演變和民俗的關系,展柜內側的墻壁內,對各種鞋類的起源、用途、民俗做了詳細的文字介紹。
到鞋文化博物館參觀,不僅能了解鞋的歷史知識,還能在博物館的體驗區看到手工藝者現場展示制鞋工藝,了解納千層底、绱鞋、搓麻繩、繡花鞋制作等制鞋流程。在博物館內,坐在長桌后,秉著一盞照明燈,手拿剪刀、尺子,擺弄古代制鞋物件,親手縫制布鞋,仿佛穿越時空,別有一番韻味。該博物館每逢周三、周六開館,您不妨和家人一起去領略千年變革中的中國鞋文化。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