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村皮鞋產業調整發展結構振興經濟(一)
藍村鎮地處即墨、城陽、膠州三市交界地帶,總面積43.96平方公里,轄20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總人口7.2萬人。鎮域交通便利,膠濟鐵路、藍煙鐵路、濟青高速、218省道等貫穿鎮域。藍村鎮制鞋產業特色突出,是全鎮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全鎮共有制鞋企業364家,制鞋配套企業10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6家,從業人員達5.2萬人,10家企業被省皮革協會授予山東省皮革行業中小企業未來之星獎。藍村鎮先后獲得國家級重點鎮、全國環境優優美鎮、山東省制鞋產業基地、山東省特色產業鎮等稱號。連續4年被評為青島市郊區經濟發展20強鎮。
藍村,一個以“村”命名的小鎮,曾經以鐵路樞紐而為人所知,如今更以“江北皮鞋第一鎮”而名聞遐邇。藍村生產的中低檔女式皮鞋以“質優價廉”暢銷我國華北、西北、華東、華南地區的20多個省區市、150多個城市,部分產品還走出國門,遠銷俄羅斯、日本、韓國以及非洲等國家……
產業的蓬勃發展,為藍村鎮的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2009年實現生產總值50億元,農民增收10億元。雄厚的財政實力推動了新農村建設的迅速發展。走進藍村,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座座現代化的工業廠房、一排排城市化的居民小區、一片片生態化的綠色景觀、一處處人性化的公共設施。昔日的舊鄉村已變成一座經濟發達、環境優美、功能齊備、文明向上的現代化城鎮。
近日,筆者來到藍村鎮,探訪他們以皮鞋產業振興經濟,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快速發展之路。
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支撐點在哪里——抓好主導產業搭建基礎平臺
藍村的制鞋發展歷程先后經過集體皮鞋企業發展、個體制鞋加工起步、個體制鞋加工快速膨脹、制鞋產業化發展四個階段,經過20多年的積累已基本形成以加工制作系列女鞋為主,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制鞋產業鏈。在上個世紀90年代,藍村鎮獲得了“江北皮鞋第一鎮”的稱號。
藍村鎮的女鞋產業受青島的制鞋歷史影響很大,具有近百年歷史的大型制鞋企業為藍村鎮的女鞋產業發展培養了第一批人才。上世紀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這些長期從大廠打工學來技術的“農村工”,有了他們的創業夢想,從此開始了藍村皮鞋的“手工作業”,一戶人家一天也只能縫制出兩雙鞋,他們早早地就搭火車去賣,也只能掙回來可憐的幾毛錢。就是這幾毛錢,卻讓他們看到了希望。一戶影響兩戶,一家帶動數家,因此,在藍村鎮也就形成了“男女老少齊上陣,家家戶戶辦工廠”的連鎖效應。
“隨著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國家和區域間的經濟競爭日益表現為基于區域的產業鏈的競爭,產業集群競爭力成為一個區域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我們逐步認識到,產業集群作為經濟發展的一種模式,更是產業成長的一種重要路徑。因此,推動產業集群發展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必由之路。”鎮黨委書記于毅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