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上揚 中國鞋企在利潤夾縫中求生
11月12日訊 鞋業現狀一片糾結,市場現狀逼迫的鞋靴漲價和原材料暴漲,逼得鞋老板們進退維谷。
今年,隨著歐美等鞋業市場的復蘇,許多鞋廠的生意似乎又火爆起來。由于持續多年的缺工問題越發嚴重,使得不少鞋廠感嘆有單沒人做,加班加點都趕不過來。面對如此好的生意,鞋廠應該高興才是,可靜下心來一盤點,不少鞋廠發現今年幾乎是白忙活,訂單沒少接,鞋沒少做,最終卻沒賺什么錢。有些訂單稍一返工,反而還虧本,這令不少鞋廠苦惱不已。
這兩年,對于鞋廠來說,除了出廠的鞋子價格難以上漲之外,所有的開支都增加了。首先是人工成本在工荒及國家調整收入分配格局的背景下大幅上漲;其次是制鞋用的各種輔料和機器設備等價格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地上漲;再次是地價、房租居高不下。成品鞋卻由于世界經濟復蘇緩慢而表現低迷,特別是歐美地區失業率高企讓外銷企業苦不堪言,因此,上漲的各種生產成本,絕大部分只能由鞋廠家自己消化。現在,鞋廠面臨兩難選擇,接單吧,沒有錢賺,不接吧,沒有活干,本來就難招的工人,有進一步流失的危險。更讓鞋廠難以割舍的是,如果不接單,工廠就要停產,停產就意味著工廠設施閑置,而一起打拼多年的伙伴,生活就沒有了著落。許多鞋老板一談起鞋廠的經營狀況,滿臉盡是無奈,奮斗了十多年,就賺了這么個工廠,這么多年,對工廠和行業都有感情了,實在不忍心放棄。如果不干了,工廠值不了幾個錢,也體現不出什么價值。所以,大多數鞋廠沒有辦法,只好硬著頭皮接單,讓大家有一口飯吃,工廠只要不虧或少虧,就燒高香了。
最近幾年,沿海地區的一些鞋業,在政府政策和輿論宣傳的影響下,掀起了一股轉移、轉型、升級的熱潮,但真正獲得成功的企業,卻少之又少。那些轉移到內地甚至國外其它地區的企業,由于產業配套不足、物流運輸成本過高、當地經濟環境太差等諸多原因,大部分都功敗垂成。一方面,這種轉移代價也是很大的,廠房、機械設備損失巨大,人力資源整合和完善更成問題,因此,沒有一定實力的鞋廠,是不可能完成這種轉移的。另一方面,就地轉型和升級挑戰更大,首先是人才缺失和老板個人綜合素質的局限,其次仍然是實力不夠強大,畢竟制鞋業大多數企業都是中小型企業。因此,近幾年來轟轟烈烈的創牌運動,和部分企業進軍資本市場,只有極少數企業取得了成功,更多的企業只是陪襯而己,即使是上市成功的企業,面臨的挑戰也不少。
盡管鞋子出廠價太低,導致鞋廠利潤接近于零,但在終端市場,特別是在一些高端商場,鞋子的售價卻是出廠價的四五倍。于是,人們便懷疑鞋子的利潤都被中間商賺去了,但中間商卻有苦說不出。物流成本太高,鞋子流行節奏加快,稍不小心就會造成大量庫存,商場進場費奇高,在房地產市場的帶動下,租金更是一漲再漲,這些費用都附加在鞋的成本上。同時,過去鋪貨是廠家先供貨,銷售完后經銷商再回款,現在大多是現款提貨,風險自擔。特別是一些品牌鞋企,經銷商要想代銷或加盟,甚至還要交數量不菲的加盟代理費,因此,中間商的日子同樣不好過。縱觀這些年的鞋廠,真正老老實實埋頭做主業的企業,沒有一家的日子過得很輕松。真正日子過得瀟灑的,除了少數幾家上市企業外,大多數則是有意無意地沾了房地產的光。如廠房升值拆遷搬遷的、與政府合作搞產業園開發的、借鞋業投資之名行圈地之實的,這些企業在地價狂飆中大賺了一筆,有的干脆直接投身到地產市場,還美其名曰多元化經營。如果說三五年前做鞋業還可以賺錢的話,那么最近幾年,做鞋的企業要想賺錢,就只能搭地產的便車了,只是能搭上這個便車的鞋企實在太少了。{page_break}
今天,國際市場逼迫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仍然很大,人民幣持續升值幾乎沒有懸念,只是幅度大小不同而已。另外,電價上漲已不可避免,企業已經清晰地聽見通脹時代的腳步聲。因此,以制鞋業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將會陷入較長時間的低利潤時代。在無力改變外部因素的現實情況下,各鞋業只有通過開源節流、開拓創新、提升管理來苦苦支撐,除此之外別無它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