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微利鞋服“接訂單虧不接亦是虧”
受原材料上漲、人工成本增加、銀根縮緊等因素的影響,中小鞋服企業生存困境愈演愈烈。隨著東莞兩家資深企業的突然倒閉,東莞、溫州等中小鞋服企業最為集中的區域迅速掀起一股是否面臨“倒閉潮”的討論,“制造業寒流”再一次侵襲了珠三角的鞋服制造業。
同樣是珠三角民營經濟最為發達地區之一,南海是否面臨“倒閉潮”還言之尚早。但鄰居順德均安鎮100多家牛仔企業集中倒閉,著實讓南海眾多中小鞋服企業的神經再次繃緊。
為了還原南海目前中小企業的實際生存狀況,記者對南海包括紡織、鞋業等多個傳統行業展開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南海并未出現“倒閉潮”,但目前虧損或微利經營已成為常態,鞋服企業生存艱難。有業內人士認為,如果情況再不改善,明年春節前后或將出現部分鞋服企業“頂不住”。
企業虧損已成常態
“倒閉潮”雖然并沒出現,然而大批企業在微利經營、虧損經營,甚至將生產規模壓縮至了極限,卻已是不爭的事實。
8月26日,南海東方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老板孔泳其突然人間蒸發。22年的老廠轟然倒下。大量供貨商、銀行機構和1000多名員工追討無門,不知所措。雖然企業高管表示企業經營狀況良好,并沒出現虧損狀況,但留下的2億多元債務,仍然讓外界對傳統制造業的經營狀況產生“遐想”。
東方塑料雖是個別例子,但卻勾起了眾多傳統制造業的敏感神經,新一輪的“倒閉潮”是否要來臨?記者向多家企業了解發現,經過2008年金融危機,目前企業抗壓能力普遍較好。“三年前金融危機倒閉了一批,現在剩下來的都是有一定抗風險能力的。”南海獅山構想板業一紹姓負責人說,招工難、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問題一直都存在,現在更多的就是考驗企業根基是否夠穩固,能否抵抗風浪的時候。
“倒閉潮”雖然并沒出現,然而大批企業在微利經營、虧損經營,甚至將生產規模壓縮至了極限,卻已是不爭的事實。“現在比2008年的時候還要難做。”佛山市南海耀東華家具板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彭洪坦言說,這兩年原材料上升的幅度達到20%—30%,毛利率不斷下降,用工成本的上升大家都看得到,目前公司有近千名員工,雖然沒出現虧損情況,但的確是越來越難做了。
耀東華家具板材公司并不是特別。記者了解發現,與規模企業處于“經營困難”的處境相比,大量的小企業、微型企業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現在個別月份是虧損的,但沒辦法啊,不接訂單就更加虧,工人還是得發工資啊。”南海平洲嘉盛鞋業胡姓負責人無奈地告訴記者,此前訂單多的時候一個月做2000雙,現在只有500雙的訂單,開工的工人也從之前20多個人減少到現在只有4個人,其余員工都是拿著底薪休假。“現在隨便一個工人工資都要3000多元,訂單利潤空間越來越小,能保本經營就很不錯了。”嘉盛鞋業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況。經營成本的不斷上漲,把“嘉盛鞋業們”壓得快要喘不過氣。
接訂單虧 不接訂單更虧
“2008年金融危機拿不到訂單,現在是有訂單不敢接,因為利潤太薄,很多企業的利潤只有1%到2%,甚至虧損。”潘兆文說。
面對原材料上漲、勞動力成本上漲和人民幣升值等因素,不少企業都表示面對兩難:接訂單,虧;不接訂單,更虧。
南海佳榮制衣有限公司是一家傳統服裝出口企業,作為南海今年上半年出口總額增幅的前三強,老板潘兆文卻怎么都高興不起來:“今年上半年我們的出口總額約500萬美元,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68%,但基本上沒錢賺。隨著經營成本的不斷上漲,企業的毛利潤已由去年的8%左右縮減到今年的3%,工人也由2000多人銳減至700多人。”
潘兆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原材料價格是原來的兩倍多,棉花價格從2008、2009年的1.6萬元/噸一路漲到3.5萬元/噸,近期棉花的價格保持在2.5萬元/噸的高位,雖出現了短暫的回落,但那也只是淡季的短期調整。
“2008年金融危機拿不到訂單,現在是有訂單不敢接,因為利潤太薄,很多企業的利潤只有1%到2%,甚至虧損。”潘兆文感慨說,2002年至2004年是企業經營最好的時候,一年可以給國家納稅近2000萬元。2009年至今為企業經營最難的3年,一年只能納稅400多萬元。“目前公司已經處于邊緣化了。”
一方面是企業利潤空間在不斷減小,另外一方面,受市場影響,不少企業的訂單量也是大幅減少。獅山賽福鋁材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麥鴻杰告訴記者,受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的影響,公司的鋁型材客戶減少了建筑鋁型材項目,盡管工業鋁型材項目有所增加,但是訂單下降明顯。
這樣的狀況得到不少企業的“呼應”。獅山明晟機械制造有限公司主要為鋁型材廠家生產擠壓機,是業內翹楚。該公司總經理梁先生則感慨,雖然今年的訂單已排到年底,但同前年、去年相比,今年的訂單量減少了。“往年到7、8月份才能交貨的訂單,今年4、5月份就交貨了。”據梁先生了解,其它較小規模的廠商,“訂單量已經少了很多。”
獅山商會相關負責人也向記者證實,與去年相比,不少小型鋁型材耗材、設備公司的業務量甚至減少了50%-60%。合信模具公司總經理黎先生透露,其公司周邊大大小小的鋁型材關聯企業,“生意平均少了30%左右”。{page_break}
年底或現拐點
南海中小企業虧損經營、微利經營的狀況出現在眾多傳統制造行業,不少企業主告訴記者,這一次比2008年的金融危機來得更猛烈,中小企業大面積舉步維艱,春節前后將是一個“拐點”。
記者調查發現,南海中小企業虧損經營、微利經營的狀況出現在眾多傳統制造行業。不少企業主告訴記者,這一次比2008年的金融危機來得更猛烈,中小企業大面積舉步維艱,春節前后將是一個“拐點”。
南海里水鎮草場村,這里是改革開放后“三來一補”企業的最早聚集地,一批港資、臺資企業都紛紛落戶于此地。該村村委書記蘇應森見證了2008年金融危機“肆虐”該村的鞋企,但對于今年的形勢,這位見慣“大風浪”老書記仍感嘆說:“比2008年難得多啊”。
蘇應森說,目前還沒有出現企業因為經營困難而倒閉的情況,但是不少鞋企已經向他“大吐苦水”說,如果9月份再接不到春季的訂單,就要等到明年3月份接夏季的訂單,部分目前艱難維持的企業如果熬不過,很可能年底就要關閉了。
對此,南海紡織行業協會會長、樵利化纖織造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陳樹彬也表示,目前紡織企業都是“小心翼翼”地經營。這位在紡織企業摸爬滾打了多年的“老行家”大呼“看不懂市場”。陳樹彬認為,下半年紡織企業還將維持疲軟態勢,企業能維持運作就已經很好了。
大量中小企業生存狀況難以體現
記者了解發現,今年以來,南海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就呈下滑現象,今年1-2月,規模以上工業虧損企業達到331家,虧損面達到15%,同比擴大6.6個百分點。虧損額2.12億元,同比增長36.0%。而第二季度虧損企業292間,較第一季度有所減少。
規模企業出現小范圍的“虧損潮”,并沒影響南海整體支柱行業的增長勢頭。南海區統計局的統計數據顯示,南海全區工業總產值達到973.14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846.48億元,占了87%。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南海有色金屬及壓延加工業、金屬制品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信設備和計算機等位居前五位的行業產值達到1094.3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1.1%。與此同時,今年1-7月南海區進出口貿易總值為116.4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7.1%。
經濟數據表明形勢向好,但為什么中小企業卻感覺生存困難呢?記者了解發現,從今年開始,廣東省規模以上工業統計標準,由原來的全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提高到2000萬元。按照這一標準,目前南海規模以上企業的數量是3000多戶。
然而,據南海區工商部門的統計,截至8月底,南海的中小鞋服等企業等已經超過13.2萬家,也就是說,大部分較小規模的中小鞋服等企業并沒有納入統計口徑,因此它們的真實狀況在經濟數據中難以體現。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