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境尷尬 中國三四線零售企業陷入“怪圈”
零售企業拓展的腳步似乎一刻都沒有停下,然而攔路虎卻越來越多。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郭戈平在日前召開的第13屆中國連鎖業會議上透露的數據:2011年中國連鎖專業店和專賣店的銷售規模增速均超過50%,其中主要百貨店的增速約40%,超市增速約20%。
令人尷尬的是,中國的三四線零售企業已經很難分享到這份“福利”。
借貸難題
在中國的三線城市擁有20多家門店,年銷售額過10億的某區域國有零售企業總經理最近有點樂不起來。
今年初批下來的6000萬元貸款盡管目前還沒完全到賬,但受利率上浮影響,到今年10月,企業光貸款利率支出就增加了300萬。
雖然企業利用這筆貸款在該區域一口氣開了10家門店,風頭正勁,但是新店還處于培育期,這樣高昂的貸款利率,無怪乎企業管理者大嘆壓力不小。
但該企業管理者的糾結對更多的三四線零售企業而言多少有點“矯情”。這廂國企愁貸款利率太高,但對于大多數民營零售企業而言,借貸無門更讓企業頭疼不已。
隨著物業租賃成本的不斷上漲,投資商業地產似乎成為當下零售商規避風險、降低成本的最有效途徑。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德勤事務所曾做過一份關于零售企業發展趨勢的調查,結果顯示:半數以上零售企業都進軍商業地產模式。
但在業內專家看來,零售商投資商業地產并非長遠之計,一味將資金投在購地方面將會影響到企業的擴張速度。
據中國房地產協會一高層透露,銀監會日前以口頭形式對個別商用物業貸款量較大的銀行進行“窗口指導”,導致部分銀行暫停商用物業貸款。
隨之的調查顯示,盡管目前各大銀行并沒暫停商用物業貸款,但部分銀行貸款的年限從原來最長10年縮至5年,貸款利率最高上浮50%。
業內人士證實,2011年江西最大的本土零售企業洪客隆出售零售板塊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其地產項目拓展的資金需求。而2010年,山東淄博東泰、河北保龍倉等拋棄零售業務,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地產。
據金融界人士透露,今年在信貸規模大幅緊縮的背景下,中小企業的信貸規模也較上年大幅緊縮。雖然各商業銀行今年劃分了專項規模保障中小企業信貸需求,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占全部企業貸款余額的比重不斷增加,但由于總量有限和中小企業因生產成本上升或升級改造、更新設備產生了的大量融資需求,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不可能全部得到滿足。
有業內專家指出,從行業上看,銀行信貸規模緊縮后對批發零售業影響最大,雖然對制造業的支持量也有所下降,但考慮到降低銀行授信風險,商業銀行偏向經營穩定、植根于本土的制造業民營企業。{page_break}
大鱷逼近
可惜,市場不會憐憫這些身陷資金困境的三四線零售企業。隨著一二線零售企業強勢下沉,中國零售市場的格局似乎正在被改寫。
在第13屆中國連鎖業會議上,郭戈平表示,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的市區零售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市場已經基本處于飽和狀態,零售企業能夠獲取的利潤不斷下滑,零售商的競爭已經開始向三四線城市擴散。
有研究顯示,中國的三四線城市正成為零售業渠道集體下沉的主戰場。目前三四線市場如同5年前的二線城市、2~3 年前的中西部城市一樣,消費需求快速增長、供給相對缺乏。
業內專家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由于城鎮化低、商業發展滯后,三四線城市商業用地價格上漲較慢;政府寄望引進零售企業以解決就業、帶來稅收,提升市政形象。
成本優勢和政策支持降低了一二線零售企業渠道下沉的風險。
有證券機構測算,三四線城市新開門店坪效達6000元即有望保本,目前多家零售企業三四線新開門店培育期僅需一年。而這些企業目前在三四線的許多門店能達到2000萬凈利潤、5%凈利率,這一高回報在兩三年內、供給仍不足的情況下仍有望維持。
據悉,在中國連鎖企業2010年排名前十位的零售企業都邁出了進軍三四線城市的步伐,而上市零售公司如步步高、南京中商、鄂武商、合肥百貨、成商集團、廣百股份等國內大型零售企業也開始在三四線城市落子。
而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司長向欣在連鎖業會議上指出將“加大對大型流通企業集團,特別是大型連鎖企業的支持,突破區域發展的瓶頸”,似乎給征戰中的一二線零售企業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本土零售龍頭企業及外資零售巨頭新增網點向三四線城市下沉是未來零售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已是不爭的事實。而這些來勢洶洶的一二線零售企業的傍身武器除了強大的品牌影響力,還有讓眾多三四線零售企業“嫉妒”的雄厚資本。
資金對于零售企業的價值毋庸置疑,融資成為了眾多零售企業對資本市場趨之若鶩的重要原因。
銀泰百貨總裁陳曉東曾直言不諱:上市的好處有一堆,但我覺得這堆好處里面,最核心的是融資。而新近上市的高鑫零售首席執行官梅思勰也坦言,上市首先讓企業拿到了一筆資金,幫助企業更好地持續發展。
但目前的三四線零售企業似乎陷入了這樣的一個怪圈:想做大走出區域,但是缺錢沒法形成規模;固守一方圖安分,又面臨著外敵打壓的困境。
而目前中國的資本市場對零售企業的熱情似乎并不高。據了解,中國零售企業中有為數不少的早幾年沖刺上市而被擱淺的零售企業,面臨著賣與不賣的窘境。
盡管零售行業內并購并不稀罕,但有業內專家指出,目前的零售市場,賣方不再是稀缺資源,即使賣方條件不差,但如今的海航、華潤這樣的買家也已具備了充足的耐心。對于有些零售企業而言,賣不賣得出去甚至還是一個問題。
對于中國三四線零售企業這樣的尷尬境地,這樣一個零售生態環境似乎很難再出現像步步高、永輝這樣從小到大、從區域到全國的民營企業。業界唏噓的是:如果沒有更好的模式,中國三四線零售企業的上升通道可能將被就此封住。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