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富二代接受家族企業的“三劫”
早上從家里出門,開著車到鞋業有限公司接班人朱閩每天的生活。
在朱閩的朋友眼中,他常常被貼上“年輕有為”的標簽。在工廠的高管面前,他是一個虛心請教的學生。在普通工人眼中,他是一個沒有架子的小老板。只有他自己清楚,自己身上所背負的壓力。
常年在意大利經商的華僑父親留給朱閩的,除了一家目前兩百人規模,主營外貿的鞋企和富裕的生活,更多是一份“接棒”的責任。
第一劫:大好產業所托非人
朱閩家的鞋企是從1992年的一家普通小作坊起步的。“當時做皮鞋賺錢快,父親和阿姨一起創辦了這個鞋廠,員工才幾十個人。我們當時就定位在外銷,主要做羅馬尼亞的紅龍市場。”
與溫州大部分的小企業一樣,父承子業的朱閩,在2005年以接班人的身份進入企業,從一個普通的文員崗位開始,逐漸熟悉這份父輩打拼下來的產業。朱閩的父親則把更多時間放在國外,拓展海外市場。
“我選擇了接棒,但是我身邊很多朋友,并不喜歡他們父母的事業。對于引進職業經理人來管理,很多小企業沒有這個實力,也沒有這個魄力把企業交給外人。”朱閩認為,如何培養好接棒人,會成為溫州企業未來的一大“劫”。“不要看現在家大業大,碰上沒有能力的接班人,家業敗落下來是非常快的。創業難,守業更難!”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接班過程中,我覺得最困難的是掌握制鞋的工藝。作為管理者,你必須要懂行。”朱閩開始一方面虛心向“老人”求教,一邊隨時關注海外的信息。
第二劫:海外經濟蕭條波及企業
春江水暖鴨先知。身在其中的朱閩,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溫州鞋企面臨的機遇和“劫難”。“我記得最好的時候是2009年到2010年初。那時候歐元兌人民幣的匯率還比較高,而且我們的訂單非常多,到了根本做不完的地步。工人的規模一度達到了五百多人,生產線更是開到了九條。”
然而,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形勢突然逆轉。
“隨著歐元不景氣,我們的訂單銳減,客人也越來越少。與2009年同期相比,足足減少了20%。最后只能裁員,把工人規模縮減到兩百人,生產線縮減為4條。”與溫州大部分企業面臨著相同的問題,最讓朱閩頭痛的是資金鏈的緊張。“隨著歐洲次貸危機的到來,作為鞋企最大客戶源的華僑們,受制于資金鏈緊張也開始拖欠貨款。”
第三劫:工人難招更難管
對于傳統制造業的鞋業來說,招工難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同樣讓朱閩舉步維艱。“過一個年回來,只有不到一半的工人會回來,大部分還是要重新招聘,重新開始培訓,無形之中增加了開支。”
在借鑒同行做法后,朱閩開出了自己的優惠條件:工資增加一百,提供安裝了空調的住宿,為老員工買好回家的火車票。對于能夠回家招聘工人的老員工,每招聘一個人,就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這些措施是從去年開始實施的,的確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不過,朱閩煩心的并不只有這一件事情。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