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鞋廠變身貿易公司,舊貌換新顏
“過冬”新模式:鞋廠變貿易公司
業內人士表示,中小型鞋企轉變生存方式是無奈之舉
近日,連續3年都虧損200萬元人民幣的鞋廠老板張先生把公司所欠的貨款一一結清,退掉一個月十多萬元租金的廠房,在附近以2萬元一個月租下另一個辦公地點做貿易公司。記者調查了解到,從7月份開始,東莞的不少鞋企因為利潤低下但又對鞋業的發展存在希望,一些鞋企開始改變生存模式,期望度過寒冬。
留下骨干人員求東山再起
把鞋廠變成貿易公司,張先生事前考慮了很久。因為與他有業務來往的鞋企有15家左右,毫無疑問的,這15家鞋企同時也會受到影響。
10年前,張先生踏足東莞厚街,成立了某鑫鞋業有限公司,專門從事女鞋的加工貿易。這也是當時東莞大部分鞋廠的模式———“OEM”,簡稱代工。
“當時東莞的勞動力和原材料的成本低,國家對OEM企業有很大的稅收優惠。”張先生更多地看中了這種賺錢模式。
代工模式頗具盈利優勢,“一雙鞋子可以賺十元以上,一年加工一兩百萬雙,可以賺上千萬。”
然而,從2006年開始,情況急轉直下。2006年,國內外經濟環境驟變,訂單明顯減少;2007年,物價上漲;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全球需求不足,所有代工企業訂單下降超過10%。隨后人民幣匯率變化,讓代工企業利潤再減一截。
在此情況下,出口的一雙普通女鞋2006年利潤約30%,10美元可以賺3美元,到今年上半年只剩下不到6%,10美元只能賺0.6美元。加上資金鏈拉長,幾個月間,厚街不少鞋廠倒閉,有些鞋廠老板直接卷款走佬。
“從2009年到現在我每年虧損200萬元左右。想著畢竟做了十多年,對鞋業有割舍不掉的感情,于是改成貿易公司換個生存模式。”
張先生表示,雖然改成貿易公司,實際上企業的名字并沒有改變,設計人員等骨干也全部都留下來了。
改做公司還要收縮人手
東莞厚街鎮,擁有鞋業生產企業432家,從業人員約10萬人,東莞大部分鞋業都集中在這個鎮。
“據我了解,把鞋廠改成貿易公司的鞋廠目前在東莞鞋業并非少數。我認識的同行就有8家。”張先生表示,改成貿易公司一來可以保存實力,二來訂單可以繼續接(接單直接下給其他鞋廠,賺取微利潤),等環境好了再轉成鞋廠。最主要一點,可以繼續在業界保持一席之地。他覺得,在未來的下半年,改變生存方式的鞋廠會越來越多。
除了變成貿易公司,收縮經營模式也是企業“過冬”的方法之一。
東莞臺商投資企業協會曾經對東莞厚街中小型鞋企做過調查,其會長謝慶源表示,去年在厚街的一些臺資鞋廠開始實施收縮戰略,還有鞋廠把幾千人收縮到1000多人。
某業鞋業有限公司從2000年開始設立,“前年一年的制鞋量是150萬雙,去年下降到90萬雙,一下子少了60萬雙。”這家企業的負責人說。“今年鞋子的市場大家都不看好。”他說,“訂單還有,但是生意人總要講利潤,只有看得到利潤的單子我們才會接。”
“沒有利潤使得很多鞋廠都在收縮。”在東莞做了多年鞋子的某興鞋業有限公司老總周先生介紹,現在鞋類行業普遍面臨產能低(難招人導致)以及品質不穩定(人員流動大導致)問題,如果其中一張大訂單出了問題,就會導致企業的收縮或者關閉,據他了解,東莞的承某鞋廠,永某鞋廠,宜某鞋廠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縮。
專家說法:一切為了生存
“鞋企本身不看好未來,感覺行情不好,收縮或者改成貿易公司,換個方式生存,是無奈之舉。”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表示,目前東莞的鞋企大多還是以外銷為主,歐債危機之前,歐美的消費者有錢消費,比如一年如果買四雙鞋,銷售就很可觀。但受到經濟沖擊,消費者縮減開支,一年可能只買兩雙鞋,這就意味整個鞋行業的銷量要減少近一半,市場需求減少了,鞋企生產量就會跟著減少一半,下游供應商的訂單也就跟著減少一半。因此,作為給大企業做配套的東莞的眾多小微企業,生存難是不可避免的問題。
“被逼著轉型或者是改變生存方式,講到底,都是為了生存而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