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動搖世界工廠地位,未來實行差異化競爭
國外研究報告預測,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將在4年內趕上美國、5年內追平歐元區、7年內與日本持平。外媒熱議稱,工資水平快速增長正威脅“中國制造”的競爭力,動搖著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
增幅顯著,與發達國家差距不斷縮小綜合國際勞工組織、世界貨幣基金組織及各國勞工部門的統計數據,2006年-2011年,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工資水平呈現不增反降的變化趨勢。
而中國國家統計局相關統計顯示,中國勞動力基本工資年增長率逐年遞增,2012年上半年中國城市居民工資收入相比去年同期增長13%,農民工工資也上漲了14.9%,漲幅顯著。 同時,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工資差距正在不斷減小。以美國為例,中國平均工資對比美國工資的比例從2006年的1/11,增長到2011年的約1/6,差距縮小了近2倍;而以同樣在亞洲的發達國家日本為例,中日工資水平的差距近6年也縮小了2倍多。
另一方面,對比印度、菲律賓、越南等勞動力成本低下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工資水平與其差距也在不斷拉大。以越南為例,2006年,越南的鞋服制造業月平均工資只有254元,中國平均工資則為1750元,二者相差1496元;2011年,越南的月平均工資漲到了540元,中國則漲到3538元,二者差距進一步拉大,達到2998元。
波士頓咨詢集團指出,許多大型制造商正離開中國。阿迪達斯公司宣布將關閉在華唯一一家直屬工廠。該公司稱生產運動鞋的中國工人月收入至少2000元,而柬埔寨工人僅107歐元(約合人民幣851元)。工資上漲會促使制造商轉移至勞動力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埃及、摩洛哥,甚至保加利亞等歐洲國家都可能受益。
英國金融時報稱,勞動力成本上漲,讓人懷疑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但也可把它視為中國制造業向高附加值制造轉移、消費市場吸引力日益增強這一過程的一部分。
紐約時報以“由中國勞工薪水增加引起的外貿廠商恐慌”為題刊文說,在中國,雖然漲薪造福于勞動者,但對于在華的外貿公司卻并非如此,普遍漲薪現象使得眾多外貿廠商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人民日報報道,“中國制造”既面臨著新興經濟體的“擠”和歐美發達經濟體的“壓”的雙重壓力,也面臨著加快轉型升級的有利時機。抓住有限的時間實現產業升級,在制造業結構上進行調整,由低成本競爭轉向差異化競爭,最終由制造業大國變成制造業強國,是中國制造的根本方向。
作為“被追趕”的一方美國,其經濟學家對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趨勢拍手歡迎。美國經濟咨詢公司IHS的桑頓表示,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正在改變全球制造業格局,這可能促使美國制造業“回歸”本土,并增加300萬就業崗位。
另一方,作為勞動力成本優勢正迎頭趕上中國的印度,該國專家則對印度有望取代中國,成為“第一制造大國”信心滿滿。印度德里大學經濟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威諾得表示,“印度也是一個制造業的大國,對于爭奪‘制造業第一大國’的地位,我們正在向著這個方向努力。”
從當前我國的情況看,過去靠勞動力低價格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現在已不再可能。當務之急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勞動者素質,從人口紅利轉向人力資本紅利,這是中國必須走的一條道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