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封的東北一寶”靰鞡 鞋”
是中國民間古老的鞋子之一,同時也是東北亞冰雪文化的物產之一。
(wūlā烏拉)是東北民間用牛皮做成的一種鞋子,用來墊這種鞋的一種關東小草,民間稱“靰鞡草”。關東一帶冬季的平均氣溫一般在攝氏零下35℃—42℃左右,高寒地帶無霜期僅有120天左右,所以靰鞡鞋是這里人們的主要防寒用具之一。
傳說靰鞡又是“皇封”的鞋。有一年,乾隆皇帝東巡來到關東地區,一看這里的百姓腳上用一塊動物皮裹著。乾隆帝問:“這是什么?”百姓答:“鞋。”乾隆是位聰慧有學識的帝王,他說:“此鞋獨到奇特,又倍受邊民喜愛。既然沒有名字,干脆就叫它‘烏拉鞋’吧!”這一下,這種鞋可就出了名了。因“烏拉”是地名,而這種鞋又是皮革所制,所以就以“靰鞡”二字來代替。傳說終歸是傳說,但東北民間稱靰鞡是皇封的這種說法很普遍。范家屯鞋鋪的王皮匠在賣鞋時就這樣吆喝:“買吧!買吧!皇上封的鞋,穿上暖和!”
據農安“聚盛永”鞋輔掌柜趙喜貴大爺講,當年在關東對靰鞡的制作十分講究,一張牛皮只能出4—5雙靰鞡,而一到四五排靰鞡之間最好的是二排靰鞡。頭排取皮在尾巴根那兒,稱為“糟門”皮;二排取皮在牛屁股和脊骨處,是最好的位置,所以二排靰鞡價格最貴,往往比頭排和三四排貴三四倍,鞋也特別耐穿耐磨;三排是腰骨處,皮制打橫,制作不出優質靰鞡了。只有二排靰鞡叫“十字花骨”,是優等貨。當年,鞋鋪的學徒一進鋪,先要拜傳說中的靰鞡鞋鋪祖師爺孫臏,然后開徒。學徒早上起來先收拾鋪子,然后再學刮皮子。刮皮子用“大鏟”,先把皮里子上的肥肉刮去、拉平,然后是下剪取皮。做靰鞡要練手指和手腕兒上的勁兒。靰鞡不分左右腳,但手活一定用單線別褶,別一針透一個。上臉別褶都是講究的工藝。皮子熟完叫“白皮桌”。做靰鞡的皮子要用谷草熏。東北的谷草,經霜梗硬、葉厚,點燃后煙大。用谷草熏后的牛皮干溫適度,抹拉得體,上針抽不走。拿完褶、上完臉,還要在后跟上釘兩個扁釘,以便走起路來往后“沙”、抓地穩。關東靰鞡分大褶靰鞡和小褶靰鞡。大褶靰鞡產于烏拉街一帶,一般是8個褶。小褶靰鞡產于遼寧海城的牛莊,一般是10個褶左右。
靰鞡的鞋底軟乎,冬天走在雪地上不起“丁腳”。“丁腳”是指鞋后跟上凍起的冰土疙瘩。北方氣候寒冷,冬天在外作業的人,最怕鞋子下邊長“丁腳”,長了“丁腳”則走路發滑,抓不住路。而穿靰鞡就不打“丁腳”,并且不累腳脖子,不勒腳趾頭。又由于鞋里塞進了足夠的靰鞡草,腳套在里邊,又暖和、又舒服、又寬松、不勞累,還可長腳氣,真是東北民間人人喜愛的一寶呀!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