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文化 麻鞋的發展史詩
麻鞋是一種制作精巧、美觀、經濟、實惠,留傳于民間的工藝品。麻是一種草本植物,用麻的徑皮纖維制成繩索、布,再編成鞋子-麻鞋,也即是草鞋。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詩箋·述懷》:“麻鞋見天子,衣袖見兩肘。”鞋,亦作“鞵”。參閱五代后唐馬縞《中華古今注·麻鞋》。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鄴下有一領軍,貪積已甚……后坐事伏法,籍其家產,麻鞋一屋,弊衣數庫,其馀財寶,不可勝言。”仇兆鰲注:“至周以麻為之,謂之麻鞋,貴賤通著。”清吳偉業《避亂》詩之五:“麻鞋習奔走,淪落成愚賤。”
伏羲的誕生地天水,地處渭水中游,屬溫帶季風半濕潤地區,雨量適中,適宜大麻的種植,栽培歷史悠久,大約有5000多年的歷史,是隴上大麻的主產區之一。據歷史記載伏羲因受網罟啟發而結草為鞋,此乃天水麻鞋之起源。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天水麻鞋不但繼承了自然質樸、健康舒適的傳統工藝,而且順應了綠色環保的時尚潮流。天水清水、張川、甘谷縣種植的大麻,色白有光澤,耐濕且抗腐,韌長彈性好。l995年,僅甘谷縣產麻66.3萬公斤。由于天水甚產優質的大麻,在東漢前就開始生產麻鞋。麻鞋涼爽、防潮防滑,具有吸汗透氣治腳氣的作用;穿麻鞋還可以按摩腳底穴位,又具有疏經活絡,益壽延年的保健作用。在歲月的更替中,由草鞋、麻鞋發展成各種質地各種形制不同的鞋,不但適用,而且美觀,以致形成一種特有的“鞋文化”。
麻制品生產,民國時達到極盛。麻鞋是主要產品之一,用純天然麻料、麻布、棉布及相關編織用具,以傳統手工工藝制成。制做時,先將大青麻編成辮,然后將麻辮置于平案,立辮狀盤鞋底,盤成麻絲緊密的“千層底”,再用麻繩穿緊左右,固定鞋底;最后用編織鉤針鉤出麻花辮鞋面、鞋耳、做工前鼻梁,用木楦頭把鞋撐起來,幫梁、鞋耳、鼻梁貫穿耐力麻繩,鞋即成。式樣有單邊繩網少的偏幫子與牛鼻梁,有以繩網代替鼻梁形成圓口禿頂的齊幫底、一只船,還有三根弦、布包邊等。色彩除天然的白色外,還有染色的紅、黃、黑諸色,集實用與觀賞價值于一體。
麻鞋是不僅是實用品,同時又是一味藥,舊底洗凈煮汁服,治霍亂吐下不止,以及因食牛馬肉毒而腹脹吐瀉不止,還可解紫石英毒(《本草綱目》)。另外,還有其它治病的奇效,古人解釋“履者,禮也,飾足為禮也”;“履者,拘也,所以拘足也”(《釋名》)。而“鞋者,解也,縮其上,易舒解也”(《釋名》)。
隨著現代交通工具的出現,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特別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讓腳告別橡膠塑料,親近自然!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