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業大國當有“大國工匠”

圖片左三為于百計
“世界青年技能日”到來之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要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的社會氛圍,引導廣大青年大力弘揚工匠精神,走上技能成長成才之路。
李克強總理的一席話,將今年首度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工匠精神”再度推為社會熱詞,也把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中國是世界制鞋大國,大國當有“大國工匠”,然中國鞋業的“工匠精神”何在?今日,中國鞋業已經步入一個艱難發展的瓶頸期,有人將其歸咎于工匠精神的缺失,是否恰如其分?記者專訪了鞋業專家、北京環境與藝術學校黨委書記于百計,他在鞋業界默默耕耘四十余年,從一名一線的制鞋工匠成長為行業專家,培養了大批的行業人才,不僅深刻地見證了工匠精神在中國鞋業的傳承和失落,也見證了鞋業技能人才培養在中國走過的坎坷道路。聽他談工匠精神的根和魂,談人才培養的夢想和現實,讓我們對中國鞋業的明天充滿了無限期待和憧憬。
記者:有人說中國鞋業雖是大國,卻缺乏“大國工匠”,您認為培養“大國工匠”,專業院校應該擔當怎樣的責任?
于百計:中國鞋業發展歷史悠久,“工匠精神”有其根和魂,過去都是師傅帶徒弟,有著嚴格的規矩:師傅的眼睛就是尺子,師傅的話就是命令。隨著五六十年代以后皮革行業院校的建立,特別是1958年四所輕工類本科院校(北京輕工業學院、天津輕工業學院、大連輕工業學院、無錫輕工業學院)的建立,逐漸打破了師傅帶徒弟這種傳統的人才培養方式。但是很長一段時間,行業大量的一線技術人才輸送,還是依賴于行業辦學的中專學校,比如“北京皮革學校”(現更名為“北京環境與藝術學校”)、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湖南省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這樣的中專學校或高職院校。
這些學校的師資大多是從工廠調來的技術骨干,他們都是活躍在生產一線的技術人員,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很強的動手操作能力,注重實操,比如我自己,就是17歲到工廠當學徒,干了13年,作為廠里的技術骨干被調到學校當老師。客觀來講,一個學校老師的素質和質量決定了學生的素質和質量,這些搞技術出身的老師培養的學生當然是技術水平和動手能力比較強的。
我認為學校應當交給學生本領和技能,而一個更加重要的使命是塑造學生具備正確的價值觀,這是極為關鍵的。如果一個人沒有正確的價值觀,那么其它一切都是鏡花水月,沒有牢固的根基。這些孩子到學校的時候只有十幾歲,正是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老師的引導和培養對他們的人生影響重大。
皮革院校是培養工匠精神的先行官,培養新一代工匠任重道遠。我認為應當在培養目標里重重地寫上一句:“合格畢業生要具有工匠精神”。學生們在把傳統工藝技術技能學過來的同時,關鍵是把師傅們那種聚精會神、認認真真、一針一線做好鞋的心氣兒學過來,并且把精益求精的精神發揚光大,再賦予創新,在建設制鞋強國的偉大實踐中發揮聰明才智。當然,教師也要有“教書匠”的匠人精神,精益求精地上好每一節課。

記者:目前,皮革行業的人才培養也遭遇了很多的瓶頸和問題,比如供需不對稱,院校畢業生心氣兒很高但到企業后無法迅速上手,所學知識與實際崗位所需知識結構有巨大偏差,畢業生普遍比較浮躁不愿意吃苦。您覺得這種狀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于百計:院校畢業生浮躁,主要是因為缺少自信,因為弄不懂所以心里發怵,所以只好停留于做加減法,導致設計命中率低,這又造成了他工作的不穩定。自信來源于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的真正掌握,來自于不斷實踐以及對市場需求的了解。院校學生在校只是學知識,缺乏對市場了解,沒有市場實踐,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很難適應市場變化。另一方面,企業是拿來主義,又促進了急功近利。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鞋包是時尚產業,但鞋包不是純藝術品,是生活用品,是藝術和技術有機結合的產物。皮革類院校需要調整教學模式,增強校企融合的時效性,建立研發中心,有研究課題,創設實戰場景,提高專業教師教研科研能力。
北京環境與藝術學校等一批院校在校企融合的道路上做出了不懈的探索,其取得的成績與學校的師資力量有很大的關系。在20世界70年代末80年代初,各地區根據制鞋行業發展需求,相繼在輕工業院校增開了鞋類產品設計專業。開設該專業的院校都具有固定的專業教師,師資力量較強。大部分專業教師具有多年的企業實踐經驗,在教學中又能與企業緊密聯系,了解企業需求和市場流行趨勢。通過聘請企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作為專業兼職教師,定期或不定期地給學生授課,把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產品流行趨勢講給學生,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
實踐證明,校企聯合培養是加快培養設計人才的有效渠道。現代意義上的校企結合,不是簡單的捆綁,而是遵循設計人才成長規律,學歷教育、在職學習、學校企業間多階段培養,打造有效的組合模式。
{page_break}記者:中國鞋包品牌抄襲的問題受到國外同仁的強烈批評,您覺得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設計師缺乏創造力還是體制等原因?您認為培養優秀的設計師的關鍵是什么?
于百計:抄襲的問題是個現象,內在原因是反映創造力不行,缺乏技術、材料、工藝創新的能力,缺乏對國內外市場需求的深入了解,對新信息研究利用不夠足。技術人員專業深度和知識面寬度不夠,有知識不等于有能力。
對于優秀設計師來說,他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至關重要。什么是設計師?綜合知識+正確實踐+了解市場需求+不斷創新能力=設計師。
現在人們在意識到品牌、名牌含金量的同時,也進一步認識到鞋類設計人才在其中的份量。但是在許多鞋企里,鞋類設計人員面臨著很大的成長壓力。他們一方面要完成企業老總給他們下達的設計開發新款的任務,一方面又受著缺少時間、精力去繼續充電、補充知識養分的困擾。很多鞋類設計人員對鞋的舒適度研究遠遠不夠,對市場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他們只能在鞋樣期刊里和間接渠道得來的市場信息里尋找設計開發的素材,與同行在一個知識平面、一個信息平面上思考問題,常常處于盲目、盲從、茫然的狀態。這樣一來,往往不自覺地陷入模仿和被模仿的怪圈,各品牌之間產品同質化和同類化現象嚴重。產品缺乏自主創新的設計,由此帶來設計開發能力、品牌吸引力、外觀魅力、市場發展潛力等方面競爭力的軟弱,這就限制了在高層次上的競爭。這樣一支設計隊伍面對著成熟的國際國內消費市場,當然很難滿足消費者的個性需求。

記者:中國現在還沒有真正享譽世界的鞋包品牌,消費者在國外瘋狂的掃貨,無疑是對中國制造的極大諷刺。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這是否是因為中國制造缺失工匠精神造成的?
于百計:我們現在還是制鞋大國,是生產大國,缺少特色(沒特色就很難出色),不能吸引人,讓消費者尊敬的品牌不多。為生產而生產,為設計而設計,缺少創新設計,缺少創造性的生產,沒有突破數量的框框。消費者青睞國外商品,不是因為它們便宜,而是因為它們更貼心、更智能。而我們的產品則是滿足于“差不多”,滿足于生產過程中的“靈活性”,技術上缺少科學理論作支撐。例如,手工縫制鞋的技術理論支撐是什么?底和條子縫合為什么要那么多針?少了行不行?有無科學數據?有數據才能有標準,才能實現部件化、裝配化、自動化、智能化、個性化、小眾化。
記者:今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并成為一個社會熱詞。之后重量級報刊多次撰文探討如何培養大國工匠。您如何看待工匠精神?您認為皮革行業是否具備培養“大國工匠”的基礎?皮革院校怎樣才能培養出真正的具備工匠精神的“大國工匠”?
于百計:現在全國都在弘揚“工匠精神”,但我覺得還停留于表面,沒有真正扎到心里去。國家非常重視,但是只有企業和個人樹立工匠精神,才能真正走下去。
弘揚“工匠精神”應該在三個層面達成共識,這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國家要興旺強盛,必須要有工匠精神;行業企業要發展,必須推崇工匠精神,樹立敬業精神;產品品質要提升,生產者必須認真對待工作,對每一件產品都要做到精益求精。
弘揚工匠精神是個系統工程,是個整體,不是單個的某個生產者要做到的,而是我們大家都要樹立的精神。應該成為企業所有者、經營管理者和生產一線勞動者一致共同的理念和工作準則。要有正確的價值觀,抑制浮躁,有正確的理念并付諸行動,才能提升產品品質。
工匠精神的精髓是創新,不能因循守舊,精湛的技術技能是根,是基礎,但創新是魂,是產品生命力所在,創意比手藝重要。創新能帶來新商機,創新能促進生產力,創新是當今鞋業發展的關鍵詞。
我們應該要宣傳和表彰創新先生和崗位工匠——能工巧匠,樹標兵立榜樣,把他們的敬業精神、工匠精神宣揚開去,激勵全行業弘揚工匠精神,為實現制鞋強國的偉大目標而兢兢業業地工作。

記者:您覺得中國鞋業怎樣才能度過難關,突破瓶頸,向制鞋強國的目標邁進?尤其是在人才梯隊的構建和培養方面,有何建議?
于百計:目前,我國與制鞋先進國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在產品設計和研發水平上差距較大。設計人才、全面型技術人才(所謂的多面手)、復合型人才的缺乏都是很關鍵的原因,還有一個長期被忽略卻起到決定性的原因——鞋的基礎研究的缺乏。
{page_break}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前三十年,我們研究總結了制鞋的五種基本工藝:縫制、膠粘、模壓、注塑、硫化。但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制鞋業在工藝上沒有大的革新,只是在花色品種上做出了各種演變。對于鞋的基礎研究、技術的規律,缺乏系統性的歸納和總結,造成了整體比較盲目的狀況。
為什么要重視和研究鞋的基礎研究呢?鞋的技術規律有哪些?我這里先拋磚引玉,談談比較重要的三個。
首先是腳型規律。我們國家還沒有系統地歸納出腳型規律,雖然現在有些教材有一部分,但還是六十年代的數據和規律,現在人們生活條件提高了,腳型也發生了一定變化,對這些數據和規律沒有深入研究下去。人的進化是從腳開始的,做鞋是為腳服務的,現在都強調鞋的舒適性,但我們對腳還沒有研究透徹,人的腳上有26塊骨頭,骨骼有不同的排列,各個地區南方、北方腳的長寬都有不同,各有特點,在腳運動的狀態下這些骨骼排列還會發生變化,教材上說了一點兒,有些企業是自己明白,但是沒有總結出來,沒有形成規律性的東西。
二是楦型規律。大家都知道鞋楦是鞋的靈魂,是腳的復制物和變形物,也有其獨特的規律。我們現在有鞋楦標準,但很少有人用它,覺得費事。現在市面上的鞋號不統一,有的企業就是簡單地把國外的鞋號套用過來。對于楦型規律的掌握,重點是怎么讓企業接受,現在的標準非常枯燥和繁瑣,應該研究怎么演變為一種簡明易操作的方式在企業中推廣實施。
三是設計規律。鞋的設計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需要利用鞋楦,結合腳型規律,讓鞋的結構更合理。我們通常都是在研究靜態的腳,這是不正確的,應該是研究動態的腳,在不同的行動狀態下,腳的骨骼的活動,以及腳型發生的變化,這些都需要深入的研究。雖然鞋只是不到一尺見方的東西,但設計師腦子里應該有一個場景,有一個整體的概念,就是你的客戶穿上鞋以后在各種場合、各種行動狀態中的場景。
在這些規律的基礎上還要進行創新,如果只是在經驗的平面上打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終究很難實現突破。比如鞋楦后身統一的問題——前身變,后身不變,即以不動的后身為準,鞋的前身可以實現尖頭、圓頭、方頭等變化,這是鞋的規律性研究成果,在業內也都是認同的,但是隨著市場潮流的變化,鞋廠也都隨波逐流了,前身后身都在變,沒有堅持把握規律的原則。
問題大家都清楚,也都感覺進入了一個發展瓶頸期,非常困難。關鍵是怎么應對?下一步怎么走?
對此,我提出幾點建議:
一是行業建立專家人才庫和專家平臺。我們應當盤點行業人才家底,聚攏行業人才資源。集聚技術、管理、營銷等方面的專家,分門別類建立專家庫。瞄準市場需求、行業發展對科技的需求,集眾智,發揮專家的智慧。確定科技創新研究課題,開展技術研究,共享研究成果。針對行業發展有哪有不足跟自己比,跟國外比,對于基礎層面的、宏觀層面的東西進行系統的歸納研究,比如之前談到的基礎技術研究、設計的規律等等。
二是企業建立專業研究機構(地方行業建立研究機構)。過去各地都由研究所在科研上發揮作用,這些研究機構的重要任務就是研究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
三是企業加大培養穩定的專業技術骨干隊伍,培養企業的領軍人物。通過內訓等方式,把技術技能教給工人,提高員工水平。我們要著力于建立三支隊伍:單道工序精干工人、復合型技術骨干、領軍人物,這只隊伍的建立需要參考參照行業標準、企業標準、產品標準。
四是提高技術骨干的待遇,使技術骨干的人才價值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實現。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