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鞋企“紛紛倒閉”言過其實
溫州經貿委中小企業處:停工、半停工及倒閉中小企合計8.1%
針對傳聞,溫州市經貿委中小企業處處長黃壽君澄清,外界所謂的“溫企倒了”、20%企業停工和半停工等說法是不準確和片面的。“近年來,在原材料和勞動力價格大幅上漲,資金和出口環境趨緊的大背景下,企業生產經營的壓力增大,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生存壓力確實明顯增加,新一輪的行業洗牌現象明顯。但是,由此判斷20%的中小企業停工和半停工是言過其實的。”
黃壽君透露了7月初,該處對全市31個工業強鎮和開發區的15521家中小企業進行調查。調查發現,僅有1009家停工和半停工,另外,倒閉企業250家,合計1259家,僅占調查企業數的8.1%。
同時,根據行業協會反映,溫州市制鞋企業最近兩年來,雖然每年淘汰100多家小企業,但全行業的產值還是穩步上升的。今年一季度,全市鞋類產品的內銷和出口同比增長10%以上;另外,服裝行業現有企業2500多家,目前行業訂單數確實有所減少,但真正停工企業不足1%。
黃壽君還特別評論了全市緊固件行業的情況。他說,這個行業家庭作坊式的小企業較多,由于城市建設和環境污染整治,3年來近1000家企業消失,大部分企業都被整合到規模較大的企業中去了,還有部分遷至江蘇省其他各地。在整合過程中企業數在減少,但整個市場的產值卻在增加。市場經濟的特點就是靈活多變,企業的發展也是一個變化的過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家一系列政策調整,企業必然要關閉掉一些高耗能、低產出的項目,把產業鏈進行相關的整合重組,把資金投入到高產出、低耗能的項目中,該過程中會有一些中小企業關閉。這是一個良性的過程,對整個經濟市場的發展有推進和優化作用。
瑞安安固集團:現在公司的優勢又回來了
溫州瑞安安固集團有限公司,一家專業生產電機換向器(整流子)的企業,年產換向器1.2億只,用于電動工具電機、汽車、摩托車電機及其他電機產品,年產值3億元,有員工1400多人。產品除銷往內地幾十個省市外,70%出口美國、歐洲、東南亞各國及香港、臺灣地區。然而,去年開始,隨著原材料銅價格上漲、美元貶值等因素,公司也面臨困境,失去了競爭優勢。但是,他們及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集團內的中小企業進行整合提升,從原先的70幾家整合到現在的50家。現在,公司的優勢又回來了。
“在生產方面我們努力調動員工的積極性,留住相關的技術人才;堅持品牌意識,做到誠信至上,嚴格把關產品質量,加強行業內外合作的交流溝通;推廣精益生產線,更新生產設備和管理方式,以降低勞動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開發新產品,始終堅持在產品技術和制造上做到創新和領先。早在5年前,我們就開始研究和開發新產品,并從哈爾濱工業大學了解到用碳取代原材料銅生產的技術,將在8月進行測試和安裝,預計年底投入生產。”針對目前的現狀,公司陳總向我們闡述了安固作出的相應的改變和措施。
瑞安經貿委:與其說倒閉,不如說是整合
“市場的競爭力日趨加大,企業經營的壓力增大,特別是中小企業尤為嚴重,企業之間的整合提升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環保等政策力度的加大,不能簡單地說企業倒閉了,而是有些不符合政策的企業被合并了,這樣才能成為經濟社會的常青樹。”瑞安市經貿委夏科長強調。瑞安是溫州市轄下的一個縣級市。
我們了解到,相關的領導、經濟學家和業內人士也對溫州現有的經濟發展狀況及其趨勢持肯定和樂觀看法。浙江省委常委李強近日首次公開回應:目前溫州經濟總體處于為新一輪發展蓄勢,即將跨越新門檻的節點。
曾任溫州市體改委主任的溫州經濟研究專家馬津龍說:“溫州經濟滑坡并不像人們傳說的那么嚴重。目前面臨的是全球性經濟衰退條件下的危機和挑戰,并非溫州的個別現象,也不見得是溫州最嚴重。”
所謂的溫州大量小企業的關門傳言,不僅夸大了事實,即使有一些倒閉,不少也其實屬于各個企業主之間的資源整合。如果以市場經濟眼光來看,仍屬正常現象。馬津龍從當前的情況延伸到對“溫州模式”的思考。他說,“溫州模式”是在一窮二白中誕生和成長起來的,發展到今天,“溫州模式”及民營經濟的局限性正在逐漸顯露出來,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新的歷史時期,“溫州模式”及民營經濟既要繼承好的傳統,更要創新和提升。由于今年的原材料大幅上漲以及勞動力成本增加,對于已經處于困境的勞動力密集型企業來說,無疑這些因素是致命的。“溫州模式”要發展,必須突破三大障礙:一是要調整和提升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二是要創新企業制度。三是要善于利用資本市場,實行資本經營。現在這些企業的關門倒閉其實是一種資源的優化,相當于為“溫州模式”的第二次飛躍作鋪墊。“因此,對于這種現象我們并不用非常擔心,在渡過了這個時間段后,相信‘溫州模式’會更加強大,更加符合市場導向。”
溫州市委市政府:“政企聯動、攻堅克難”
從今年5月開始,溫州市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以“政企聯動、攻堅克難”為主題的企業服務年活動,市長親任領導小組組長,組員來自各職能部門。為企業減壓減負,做好工業經濟轉型提升方面的服務,著力突破一批行業共性難題,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落實涉工政策,努力在全市范圍內形成“合力扶工、創新強工”的良好氛圍。溫州市政府仍然實踐著政企一體的傳統精神。
溫州市經貿委副主任游聚森說:“我覺得大家需要用更廣闊的眼光看問題,溫州經濟,根本上是溫州人的經濟。溫州人走到天南海北,走到國外,是把溫州經濟的觸角伸得更廣更深。就溫州人的經濟來說,不少人早已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制,而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發展。這種在資源和要素上的全國乃至全球整合的做法,正是適應全球化的選擇。”
溫州經濟發展正處在一個新的十字路口,雖然存在著發展中的問題,但決不像外界所說的“溫州經濟衰落”、“溫州模式正日暮途窮”。“溫州模式”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模式,它會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不斷創新和發展。現在,我國改革開放正進入一個全新時期,各地的新經驗層出不窮,溫州也提出了要學全國的口號。這表明,溫州已經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如對外開放層次和水平還較低,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不高,政府服務質量和投資軟環境差等,從而增加了進一步改革的新動力和壓力。何況,溫州擁有豐富而較為特殊的人力資本,又有大量的貨幣資本積累;溫州的各級地方政府也在轉變認識觀念,以提高服務質量和辦事效率,搞好軟硬環境建設,力圖在溫州未來的發展中有更大的作為。
這座地處浙南沿海的名城,常住人口達700萬,外來務工人員有300余萬。它有著久遠的經商傳統,不乏敢為人先的創業精神,從上世紀70年代末,“溫州模式”形成開始,溫州就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神話。這一次,外有次貸危機,內有宏觀緊縮、結構調整,溫州企業、溫州經濟、“溫州模式”將亮出一份怎樣的成績單?當我們悄悄離開這座不夜城時,內心充滿了期待。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