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有利引導鞋企改善用工環境
從2009年下半年起,經歷了金融危機的考驗,在生產型企業相對集中的泉州,各企業迎來了新的機遇,面對不斷增加的訂單讓不少企業改變過去正月十五開工的慣例,開工時間提前到正月初八,但工人短缺的現實卻使得企業開工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泉州市是中國勞務輸入重點地區,全市共有民營企業近13萬家,每年吸引外來務工人員170萬。
據了解,今年泉州企業預計缺工超過16萬人。缺工問題最為嚴重的行業以勞動密集型企業居多,主要包括制鞋、紡織服裝、電子、機械制造、石材、水暖、樹脂、包袋、陶瓷工藝、食品飲料等,工種則是熟練工、普通工、一線操作工和學徒工等。這些缺工企業中,中小企業最為嚴重,占到缺工人數的70%以上。
以南安市為例,經有關部門調查顯示,該市118家企業缺工達2.5萬多人,在鞋服、傘業、包袋行業的28家企業中,缺工就達1.5萬人。同樣是勞動密集型的豐澤區缺工企業有185家,缺工達1.2萬人,集中在包袋、服裝、樹脂等勞動密集型企業。以紡織服裝和鞋業為主導的石獅和晉江兩個縣級市,普工最為緊缺,一般企業缺工率超過15%。因為缺少人手,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甚至開不了工。
大企業門難進 小企業招工難
從正月初八開始,泉州市有關部門就陸續舉辦多場人才招聘會,數百家企業和上萬人潮讓招聘現場盛況空前。記者在多個招聘會現場,以及深入企業采訪時發現,一頭是工廠為招不到工人而發愁,一邊是工人正為找不到理想的企業干著急。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兩頭熱又兩頭冷的怪現象呢?
泉州市號稱品牌之都,擁有馳名商標51枚,中國名牌產品47家,現有上市企業28家,其中服裝、運動鞋、水暖和陶瓷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有絕對優勢,這些品牌企業所需要工人占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但是他們幾乎不受“用工荒”的影響。除了新增生產線需要大量工人時,會出現短暫的缺工外,其余時間根本不用為招工發愁。
經濟一回暖,缺工現象就更加明顯。記者發現,當地較大規模的企業,由于訂單穩定,加上待遇良好,基本不存在缺工,諸如“安踏”、“恒安”、“七匹狼”、“匹克”等品牌上市企業,春節后到崗率一般在95%以上,只要稍微補充一下就可以滿員。有業內人士分析:招工難其實說白了是大廠與小廠之間的博弈。很多工人選擇大企業,最關鍵的一點是對大企業的信任。在這些大企業中,工人的權益可以得到相對的保障,而一些小企業甚至連工人工資都會拖欠。
大企業的工資待遇相對小廠高很多,工人擁有固定的底薪,加班有加班費,夏天有防暑降溫費,逢年過節還有紅包,福利好,不會拖欠和克扣工資,一般熟練工人月薪都會超過2000元,重要崗位可以拿到3000-5000元不等。大企業還為工人辦理了醫療和社會保險,工人宿舍裝有空調、電話、電視機、熱水器等生活必需品,對夫妻同在工廠上班的,還提供有夫妻房。所以,很多小廠的工人在業務技能熟練后,都會想辦法往大企業跳。這樣一來,大企業基本不用為招工發愁。小廠就不一樣了,很難提供像大企業一樣的待遇,招工就相對困難。缺工較為普遍的也是這些中小企業。
福建省中宇建材集團負責人事工作的劉清建副總經理對這幾年招工的巨大變化深有感觸。以前是到處招人,不管男女老少年紀大小,只要能上得了生產線就可以,這樣一來人員素質就參差不齊,工作效率也不高。
這幾年來,到工廠應聘的幾乎都是熟練工人,一到工作崗位馬上就順手,很多一線工人經過考核都會被提起來當管理,這樣工資待遇就翻番。后來了解,這些一線工人都是從一些小廠跳槽出來的。許多一時進不了企業的工人,會交代里面認識的老鄉或者工友,爭取在這些大企業要新增工人時,搶先去應聘。大企業成了工人就業的首選,只有大企業招滿了以后,工人才會把目標投向中小企業。
而在泉州市東海工業區從事服裝加工的林先生就印證了以上說法,“民工荒”真正的主體就是小企業,缺工對于他們來說已經是習以為常,經常都要到招聘會去招人,但基本上是失望而回。他告訴記者,小企業招工難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條件差,加工廠沒有辦法像大企業一樣能夠提供優質的用工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將就生存。二是資金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依靠給大企業加工,在結算時間和資金回籠上沒有保證,這樣就會拖欠工人工資。三是對訂單加工不能保證,由于是靠大企業給活,有業務時會讓你忙不過來,沒有業務的時候工人坐著等,這樣一來工資待遇就沒辦法跟上,有活的時候工資還行,能到一兩千元,沒有活的時候就沒有。正是這些原因導致工人跳槽過于頻繁,受累的就是中小企業。
“用工荒”有利引導企業改善用工環境
長期累積的缺乏用工誠信是中小企業缺工的硬傷。泉州市的企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靠加工訂單生存,利潤率低,工資水平不高,對求職者缺乏吸引力。這些企業自身的生存條件較為特殊,為了保持利潤最大化,往往忽略工人的權利,工作時間又長,有時還會克扣工人工資,沒有社會保障等是最常見的現象。招工難度較大的就是這些生產生活條件差、加班時間長、工資不按時發放、企業員工待遇低的企業。
采訪中發現,如今泉州的用工環境已經在發生變化,由過去企業挑工人,悄然轉變為工人選企業。一個工人來到一座城市,并不急著找工作,而是先看看哪家企業的待遇好、就業環境好,有孩子的外來務工人員還要考慮打工的企業所在地能否方便孩子上學??現在工人就業不再是只要有一份工做就可以。
以前工人因教育程度低,多為養家糊口,對就業環境和條件不是太在乎。現在新生代農民工正成為求職者的主力,他們的需求更豐富,要工作,還要休息、社會保障、娛樂以及發展平臺??傳統的企業計件薪酬模式和超時輪班工作對他們已很難產生吸引力。
有關專家認為,當前“用工荒”有利于引導企業更加重視務工人員的收入水平和福利狀況,使務工人員得到更好的保障。政府和企業應未雨綢繆,加強維權平臺,加大勞動保障法等法規的宣傳,增強企業經營者依法用工和勞動者依法維權的意識。最重要的是對來泉務工人員給予提供醫療保險、大病救助、廉租房、子女就學等“市民待遇”的社會保障體制,引導企業樹立“靠事業留住員工、靠感情聯絡員工、靠待遇增加員工”新理念;加快產業升級步伐,吸引更多有文化、有專長的技術工人。
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加大勞動監察執法力度,嚴厲打擊、查處企業拖欠、克扣職工工資行為,對少數嚴重違反勞動法規、社會影響比較惡劣的企業,依法從重處罰,并予以曝光,在全社會營造依法用工的良好氛圍。
缺工給企業帶來了壓力,卻也有助于閩南企業對用工環境的調整。政府部門在宏觀上給予指導和調劑的同時,關鍵還得靠企業自身來塑造良好的用工環境。不然,小企業只能變成為大企業輸送人才的平臺,周而復始的用工荒依舊會存在。
調查顯示,泉州市政府從幾年前就在如何留住外來工上下功夫,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中小企業也積極效仿品牌企業的成功之鑒,積極改善用工環境,不斷提高工作待遇。2009年普通工人工資水平在1800元左右,今年預計會達到2000元以上。
有關專家分析,雖然局部地區的確出現了“用工荒”,從總體上看,勞動力仍然是供大于求,但是特殊的“用工荒”已經給政府和企業發出了強烈的警示信號。福建省有關部門和各級政府正采取多種積極措施,調節用工供需缺口。記者采訪期間,由泉州市總工會主席傅福榮帶隊的招工團,已經分赴河南鄭州、南陽和四川瀘州、眉山進行為期一周的招工。未來一段時間,數百家閩企浩浩蕩蕩開進中西部地區招工的場景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