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鞋機加快自主創新步伐
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外許多企業面臨經營、生存雙重危機。這也直接加劇了我國的紡織機械產業的競爭,如果固步自封、不思進取,經營、生存雙重危機會讓紡織機械產業舉步維艱。如何才能在這種競爭中有所突破?加快科技創新是不容質疑的選擇。
日前,泉州紡織機械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晉江舉行成立儀式。由晉江佶龍機械、宏基機械等14家重點企業及省機械科學研究院、華僑大學機電學院等4所省內外科研院校組成。該聯盟成立后,將加強技術合作,構建共性技術平臺,積極引導行業、區域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使整個行業由技術創新上升到自主創新。
機械業的應用領域與基礎設施建設息息相關,未來將有很大的市場。而且,在金融危機下,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拉動內需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在地方政府投資計劃中,也有許多都與我國紡織機械業行業有緊密聯系。這就給我國紡織機械業行業提供發展新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紡織機械業行業加快科技創新,提高科技含量,以技術爭取未來更大更廣市場領域。
科技創新是實現跨越發展的“金鑰匙”。近年來,經濟開發區大力實施“科技強區”戰略,提高進區項目科技含量門檻,要素資源優先向高新科技企業配置,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服務力度,切實為企業科技創新創造條件。浙江賽納集團一直致力于研究進口鞋機設備的性能特點和維修技術,嘗試著用國產零部件代替進口零配件,成立研發小組專門從事智能化鞋用轉盤式PU、TPU連幫注射成型機研發。
2007年11月,第一套樣機試制成功。據了解,這套樣機使用起來邊角廢料減少了,工作效率每小時提高10雙,維修更加方便。現該鞋機已注冊“賽機”商標,是國內首臺智能化大型鞋用轉盤式連幫注射成型機,該產品已通過省級新產品鑒定。
我國鞋機業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進入新世紀以來,是中國鞋機業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經過20多年的奮斗,產生中國制鞋機械排頭兵企業300多家,主要分布在溫州、廣東、福建、江蘇等地。其中,浙江、廣東、福建、江蘇地區的企業數量占90%,銷售額也占90%以上。據海關統計,從2002年開始,我國進口制鞋設備數量大幅度降低,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出口制鞋設備從2003年開始逐年上升。溫州、江蘇、廣東、福建等地的制鞋機械發展較為迅猛。
現在,溫州地區制鞋機械企業已經超過百家,品種基本覆蓋制鞋工藝的各個環節,完全具備了整廠輸出能力,產品技術含量和檔次接近甚至超過臺灣鞋機的水平,并融入意大利鞋機的設計、工藝產品的生產理念。溫州大隆、溫州甌江、邦達鞋機、宏業精機、大順機械;江蘇的華英鞋機、發達鞋機、恒遠鞋機;廣東的意利制鞋機械、奇峰制鞋機械、九州機械、南海永正鞋機;晉江的中泰鞋機、八達鞋衣設備廠、凱嘉機械等企業都在產品技術水平、生產管理及市場銷售上各具特色,有些產品處于行業領先水平。廣東、福建、浙江三大鞋機生產基地的產品已出口歐洲、東南亞等。
目前我國鞋機企業生產的鞋機產品,從鞋樣設計、制幫設備、成型設備到鞋底安裝、整鞋裝飾及實驗室設備的產品基本都能生產,質量穩定。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鞋機行業面臨著新的機遇,中國鞋機企業,獲得了再次提速發展的大好時機。鞋機產品質量的提高只是中國鞋機產業邁向高峰的一個內在條件。
隨著我國成為世界鞋業加工基地,鞋機企業完成了創業初期的資金和技術積累,今后將會及時根據鞋廠的工藝改進,設計生產新的機器,提高新產品開發能力,創造我國鞋機品牌和具有我國特點的鞋機。我國鞋機的質量已經穩定,鞋機出口將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因此,在新的形勢下,我國鞋機企業應該加大投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使企業擁有更多的核心競爭力產品和服務,并逐步走向科技型企業,在日益激烈的國際行業競爭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和市場占有力,在國際競爭中展現出較強的綜合實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