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財經》三次探訪東莞鞋企
相比于已然沉醉于經濟復蘇呼聲中的喧囂外部世界,曾被譽為“中國制造之都”的東莞,在第107屆廣交會期間,“經濟轉型“成為熱議詞。
回顧彼時,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洶涌來襲,由于海外訂單銳減,傳統制造業利潤微薄,頻頻傳出企業倒閉,老板外逃,產業工人討債消息的東莞,一片哀鴻遍野,“中國制造”也在海嘯中落幕。
東莞,曾經多年領漲中國GDP增幅;中國,又一直領漲全世界經濟增長;轉型中的東莞,便是轉型中國的縮影。那么,兩年之間,東莞又有何作為?東莞又在發生著什么變化?藉此,《環球財經》記者三次探訪東莞,以求尋找到相關答案。
東莞“鞋”印
東莞名鎮厚街,東北連東莞市區,南臨虎門港,由于地處穗港經濟走廊中段,長期以來,它一直是東莞制造業中心中的中心,有著“展覽名鎮”、“家具之都”和“鞋業名鎮”之稱,《環球財經》記者第一站采訪便從這里開始。
2010年2月28日上午9點,從深圳福田汽車(19.56,-0.55,-2.73%)站乘坐大巴出發,11點半便抵達厚街車站。剛剛走到車站門外,一群招工人員便無比熱情地沖了過來,他們迅速地將招工傳單塞到記者手中。走出包圍圈,在厚街的街道上,大紅紙糊在木板上制成的簡易招工廣告牌比比皆是,隔三差五便會看到到處充斥的招聘廣告。
在厚街白濠工業區,經過走訪發現,這里幾乎沒有一個企業不缺人,相比于東莞街道,在廠區,凡是在人流量較大的主干道,全部密密麻麻排滿了工廠招聘展臺,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街道上稀少的行人。
做女鞋出口貿易的集達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許華江表示,目前公司的訂單出現了明顯回升,15萬雙以上的訂單,比去年同期增長了近1倍,而訂單總量則已超過金融危機前。“目前訂單已經排到了5月份,而往常這個時候訂單最多下到3月份。”許華江說。
華成鞋業公司總經理許榮木則表示,華成鞋業之前一直以做內銷為主,由于2009年下半年公司開始接到許多外銷訂單,于是,他決定新開一個工廠生產外銷產品。
由于厚街工廠訂單的增加,進而導致企業對勞動力需求增加,厚街所有工廠都在招人也就成為必然。另據MINI中國企業信心調查顯示,受訂單增加影響,當月雇員需求指數從1月份的53.8上升至61.3,這也為該調查5年來的歷史峰值。
企業家之思
然而,出口訂單的恢復和產業工人的緊缺,并非東莞產業復蘇全貌。3月19日,《環球財經》記者走進中國最大的女鞋制造企業華堅集團。就在華堅集團一直傳出有節奏的“噠噠”聲音的生產車間隔壁,超過300家鞋企老總聚集在一起,則在探討復蘇之外的另一個話題——產業轉型。
當天下午,在華堅集團舉行的“沖破傳統——東莞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先鋒論壇”上,作為東道主,華堅集團董事長張華榮一開始便在臺上給座無虛席的企業老總們上了一課。
張華榮將安踏體育用品公司(2020,HK)和東莞鞋業做了一個對比。他說,安踏1999年開始做國內市場,非常了不起,安踏有自己的制造和銷售、采購,也有自己的品牌,在香港上市市值320億。而我們做規模效應,靠的卻是控制成本和廉價勞動力。
“在發展戰略上調整思路,我們做品牌行嗎?很實在地告訴大家,我做的滿頭是包。”張華榮說。
而在此之前,張華榮在辦公室接受《環球財經》雜志等媒體采訪,被問及如何面對人民幣匯率升值、反傾銷,以及產業工人緊缺挑戰時,張表示,從鞋業來講,他覺得練好內功更重要,雖然有一些不利的外部因素,但是多年積累的經驗,也有各種應對措施。
依據中國擁有廣闊的內銷市場,以及中國是一個勞動力大國的事實,張華榮認為,在未來20年到50年的時間里,中國鞋仍會有很好的競爭力,但是要靠高質量、快速服務的中高檔產品。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培養團隊是漫長的道路,20年過去了,有了今天的市場格局,我們搞制造的想跟著別人新的模式進入市場,人家已經會跑了,你連爬都不會爬,怎樣跟別人競爭呢?要找到一種進入市場的新模式。”在對比了安踏、百麗鞋業、寶元鞋業等戰略發展模式后,張華榮說。
轉型——鞋企的作為
對內,市場有既定的市場格局;對外,市場則有反傾銷,加之人民幣升值的不確定性和產業工人成本上升,以往依靠廉價勞動力和控制成本代工,進而占據全球鞋業市場75%生產份額的東莞鞋業該怎么走?
這一步就邁在厚街。張華榮與香港寶威集團等企業合作,總投資40個億,正在厚街鎮生態工業園區打造亞洲,乃至世界最大的制鞋基地——世界鞋業總部基地。
華堅集團副董事長盧瑞權表示,世界鞋業總部基地,將為未來產業升級做一個服務平臺,同時,它也是世界鞋業科技進入中國的承接平臺。按照預計,屆時它將匯聚3000家全球鞋企,其中包括500個海外鞋企,500個外省鞋企和2000個廣東鞋企。
“就像美國硅谷一樣,全世界的高科技、IT都在硅谷,全世界鞋業的新潮流和新技術,都在東莞和厚街,想有什么就有什么,對中國產業有很大幫助。”盧瑞權解釋說。
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藍玄圃分析認為,東莞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是因為市場內部需求的結果,東莞已成為全球成品鞋、皮料、鞋材、鞋機等相關產品最重要的集散地,擁有制鞋完善的配套供應鏈;另一方面,也是東莞鞋業由制造向流通升級的外在需要。
“溫州和福建雖然近年來開拓內銷市場不錯,樹立了很多本土品牌,但是鞋業制造規模與東莞相比,相差還遠,東莞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鞋業制造中心,由于制鞋業高度密集,鞋業專業市場的發展是市場自發的需求。”
轉型要穩扎穩打
“過程需要時間,我們需要一步步,包括設計人才等,都有一個組合,才能將行業打造出來。”相比于早已被熱議的產業轉型,盧瑞權冷靜地說。4月13日,因為第107屆廣交會,《環球財經》記者第三次探訪東莞。
仍然是在東莞厚街,兩邊酒店已打出歡迎參加廣交會各界來賓橫幅,作為中國外貿的“晴雨表”,不少酒店客房已被預訂七成,無疑,這是外貿持續向好的表現。與此同時,“擴大產品內銷力度”和“升級產品質量”,幾乎成為熱議產業升級的標準答案。
參照歷史,產業升級并非如此容易。從二戰后的日本轉型過程,便可見一斑。
二戰后從廢墟中崛起的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遭遇能源危機而被迫轉型,此后,日本制造業中的勞動密集和資源密集型傳統制造業發展放緩,取而代之的是知識密集型產業。教育體系遠比中國發達的日本,直至1990年代初才完成這一過程。
也是因此,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丁力此前接受《中國經營報》采訪時說,東莞的轉型一定要穩扎穩打,不能操之過急,而應當按照經濟規律辦事。丁力引述拉丁美洲國家轉型失敗說,他們想擺脫粗放型、勞動密集型產業,但是沒能力擺脫,從而陷入尷尬境地。
“美國有學者曾說過:世界上有兩種創造財富的形式,一種是汗水型,一種是智能型,我們此前走的是汗水型道路,并且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現在就需要轉入智能型之路,而智能型的財富模式,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自主創新。”丁力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