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各種科技創意讓生活迸發出獨特色彩
日本館的貨運機器人能搬運行李
城市未來館中展示的家用中醫數字化四診儀
[科技·生活篇]
世博會歷來被譽為人類經濟、文化、科技領域的奧林匹克盛會,但對于普通人來說,各個展館中展示的新技術、新思想如何轉化為未來生活的點點滴滴,才是最受期待的亮點。
昨天韓國2012麗水世博會組織委員會委員長姜東錫在韓國館國家日表示,上海世博會和麗水世博會的共同點都在于強調“以人為本”,希望人類在未來能擁有更美好的城市環境。那么究竟有哪些科技能夠在不遠的將來進入我們的生活?
◎食
超級水稻解決糧食問題
在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有一個名為“希望大地”的展區,在9平方米的范圍內,滿載著禾葉青青、穗子初成的活體超級水稻,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這或許是未來糧食問題的解決之道。
袁隆平的超級雜交稻無疑最能代表中國農耕水平,把超級水稻搬進中國館,更符合“天下糧倉”的寓意。記者在中國館內看到,一片青青的稻田被安置在密閉的玻璃箱柜里,高及膝蓋的水稻種在白色的橢圓形花盆中,全天都有白熾燈光呵護,盆里有人工放置的營養土,從表面來看,其養殖條件與盆栽鮮花似乎沒什么兩樣。
據悉,此次亮相中國館的超級水稻是袁隆平教授從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培育到一定時期,直接空運到上海世博會的,畝產將達800公斤左右,而現在通常的雜交水稻平均畝產不過450公斤。
或許我們可以暢想這樣的未來,超級水稻“攻城略地”的腳步將走遍神州大地,讓全世界的人們都可以吃飽;而在中國館內成功實驗的家庭培育超級水稻的新技術,未來也能成功量產,屆時農民可以不靠天吃飯,旱澇保收,因為在家就能種植水稻了。
太空種子培育超大果蔬
一米多長的西葫蘆、像足球般的茄子、碗口大的番茄……去過太空的種子就好像吃了菠菜的大力水手,培育出來的蔬果個頭大、外形美、抗病毒,營養成分也要高許多。在位于浦西園區D片區的太空家園館里,就有這樣一個“太空育種”展區。
“我特別推薦大家來看看太空育種。 ”太空家園館館長王秋玉說,航天育種技術和人類直接相關,未來太空種子培育出來的太空食品將有望進入尋常百姓家。
記者在球狀的“太空育種”展區看到,一束束上海市市花白玉蘭正開得燦爛,不過中間的那一束花卻明顯要更大更美麗。 “在這個展區,我們特別設置了普通白玉蘭和太空白玉蘭的對比,相比之下,搭載宇宙飛船到過太空的白玉蘭種子性征發生變化,開出的花朵要比普通白玉蘭大了近一倍。 ”解說員向記者介紹。
除了實物展出,展區內還通過視頻展示種子來到太空再返回后生長的全過程。地球上的種子被帶到太空后再返回,經歷了強輻射、高升空和微重力,會產生變異,再通過幾代的培育,其性能會非常優良。
◎衣
特殊面料接觸皮膚可降溫
天氣越熱穿得越少?這個觀念可要改一改了。在上海世博會上,紡織科技也使志愿者的服裝一展風采。不僅僅局限于“概念性”的產品,一些蘊含了先進科技和特殊功能的服裝面料,已經在世博會志愿者及服務人員的服裝上得到應用。
防雨、防風、防污、吸濕、透氣、防紫外線、阻燃、快干……本屆世博會志愿者身穿的綠色或藍色服裝,就具有以上功能。其面料還具有瞬時降溫的效果,當面料接觸皮膚后可以產生降低溫度1—2℃的瞬間冰涼感,在長時間的日光照射下,產生的涼感溫差可達3—5℃。此外,這種涼爽纖維的回潮率和纖維熱擴散速率均好于普通纖維,并且有多種復合天然礦物、玉石等導入,是一款多功能環保面料。
據悉,這款極具“親民性”的高科技面料,或將在世博會后得到推廣。
舊衣服埋地下能當肥料
試想一下,花園里的綠樹紅花不再需要辛苦施肥,只要把不要穿的衣服往下一埋就能搞定,可謂一箭雙雕。
德國館的工作人員都穿著白色T恤衫,在世博會結束后,它們就會被填埋在德國館地下,留在中國,為世博園的樹木提供養料。因為這些T恤衫由一種特殊材料制成,可以降解。
而在日本產業館,服務人員所穿的和服均采用可回收的新型面料,這種面料由耐熱生物塑料纖維和京都傳統真絲織物“丹后縐綢”交織而成。世博會后,這些制服被運回日本,經循環回收再利用系統進行加工再生產。
舊衣服得到如此環保低碳的 “歸宿”,新衣服也有自己的高科技體驗。在上汽—通用企業館一個對未來生活衣食住行暢想的短片中,購物者在數字試衣系統前摁下按鈕,就能知道不同款式、不同顏色的衣服按自己體型試穿后的效果。據了解,這個數字試衣系統并非幻境,已有不少企業開始著手研發,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每個愛美女性的家中都能添置上這一款“魔鏡”。
◎娛
機器人能奏樂器會說外語
日本館的機器人會拉小提琴,瑞典館的機器人組成合唱團,“滬上·生態家”有個機器人“女子樂隊”,能為你奏上一曲《花好月圓》,世博園內到處“晃悠”的海寶機器人還會說笑話。
在愛知世博會上展示的日本機器人會吹喇叭,而在上海世博會上日本館帶來更先進的機器人,他的手指十分靈敏,可以做出更為高難度的動作——拉小提琴。在日本館內的舞臺上,一位能直立行走,會拉小提琴的機器人展示著高超的揉弦、拉弓技巧。另一款則是為應對人口老齡化而誕生的機器人“伙伴”,它不僅能夠雙腿行走,高度的控制技術讓機器人手部以及手腕部分的活動靈活細致,不亞于人類。這使得它能夠幫助行動不便者,并提供看護、醫療、家政服務。
而在C片區的瑞典館內,由22個不同造型、大小的個體組成的機器人合唱團閃亮登場。觀眾只需坐著按動按鈕,不同的聲部就會依次響起或合唱,完成了人與機器的協作,呈現出一個和諧且具有超現實意味的聲音調色板。
活躍在世博園區主要出入口,中國館、主題館、文化中心、世博中心、世博軸等主要場館的海寶機器人就更有趣了。它們不但會用普通話、上海話、英語、日語、法語等多種語言和觀眾對話,還會唱歌、跳舞、說笑話,指個路也不在話下。
告別眼鏡在家也能看3D
一部《阿凡達》引出全世界看3D電影的熱潮。如果有肉眼可以觀看的3D影像,那么在家看3D大片也就輕而易舉了。
“我們的3D效果是可肉眼觀看的。”湖南館技術總負責人周楚天表示,傳統的3D電影必須通過特制的偏光眼鏡,才能達到左眼只看左像、右眼只看右像,而產生的三維立體效果。但是湖南館的成像技術不僅讓觀眾告別偏光鏡,新的投影儀對播放屏的限制也大大降低,在白墻上也能播放3D影像。
原來湖南館采用64臺投影儀,其中的40臺從鋼架上垂下,余下20多臺從地面投影。這些投影儀的投影視角可達到120度。為了使畫面做到“無縫對接”,還采用 “軟邊融合拼接技術”。在湖南館中,觀眾無需帶上偏光鏡,就能在3D區,看到上千條魚跟著游動,上千只蝴蝶跟飛舞,一切都這么真實。工作人員表示,這是因為他們采用了最新的交互式系統,使得3D影像可以和觀眾完全互動。
而在城市未來館中,一臺裸眼就可看到立體影像的電視機正在展示之中。也許過不了多久,你就能在家電賣場里看到它了。
◎醫
“醫生”和健康隨身攜帶
在未來的健康生活中,醫療儀器將成為普通“小家電”,人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時時檢測自己的身體健康,做到預防大于診治。
位于浦西園區E片區的城市未來館以夢想引領城市的未來生活,但在“未來正在實現”展區,所有的展項距離百姓生活只有一步之遙。在這里,健康生活成為最受關注的展項。
家用中醫數字化四診儀集合了老中醫的“望、聞、問、切”,只要伸伸手、照個像,就能獲得量身定做的養生方案。 “把手放入這個儀器中,它會自動把住你的脈搏,再通過左邊的攝像頭拍下臉部照片和舌苔照片,最后做一張問卷,就能得到脈象、面相、舌相和問診的結果,然后電腦會自動給出一份身體檢測結果和一份個性化養生方案。 ”儀器研發員趙杰表示,該儀器目前已經在上海曙光醫院和上海長寧醫院投入使用,未來將進一步完善。
智能化生化檢測座便器正放置在四診儀的旁邊,可謂是一臺家用尿檢儀,未來無需前往醫院,就能自己在家完成尿檢,其數據也能實時傳送到社區醫院,讓專業醫生加以分析。“人體的尿液攜帶了許多健康信息,通過對各種數據的分析,可以獲知早期糖尿病、尿毒癥等,防患于未然。 ”解說員李先生說,“現在我們已經和一個日本公司在談合作生產,預計最快年底可以推出。 ”
此外,可以隨身攜帶的唾液腫瘤檢測芯片也同樣是隨身的 “醫生”。“隨時隨地把握自己的健康狀態,這就是未來醫療的發展趨勢。 ”
物聯網“自覺”配藥送藥
拖著病體在醫院排隊等候治療,幾個小時后才能見到醫生;病房內外擺滿了病床,連走道里也有正在掛水的病人……有了未來的健康社區,如此無奈的景象一定不會出現。
在城市未來館的健康社區中,數字診斷將成為陪伴居民身邊的良醫。借助遠程傳輸和數字診斷設備,很多小毛小病不必跑很遠排隊去看。遠程醫療技術可以幫助你直接把檢測信息傳送至醫院,醫生遠程診斷后,系統還會自動完成藥物配送。
“這臺導航儀可謂三維CT,只要把透視板拉到病癥部位,就能得到高精度的三維建模,全面顯示身體內部情況。未來每個社區健康中心都可配上一臺,如果居民有所不適,可以在社區進行檢查,檢測結果通過遠程網絡傳至醫院,如果本地醫院難以醫治,還可傳送到外地、甚至于國外的醫院,免去病人的奔波之苦。 ”解說員說。
此外,物聯網還能“自覺”地為居民送藥。在一部未來健康社區的視頻中,每位居民的健康信息都存儲在社區健康中心的網絡資料庫中,紙質病歷卡將成為歷史。病人的用藥情況也能隨時跟蹤,一旦藥品將要吃完,系統將會自動提醒醫院,專門的送藥員將把藥品送到病人的手中,對于老年病人來說,更是免去了醫院配藥的奔波勞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