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屆廣交會閉幕:形勢復雜多變 企業負重前行
短單。
一個好創意,一個好設計靈感,海外外貿發展方式的依托
第109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于5月5日下午在廣州琶洲國際會展中心落下帷幕,據廣交會組委會統計,截至5月4日,本屆廣交會出口成交368.6億美元,與上屆秋交會相比增長5.8%;到會采購商超20萬,再創歷史最高。
從成交數據來看,本屆廣交會似乎是實現了到會采購商和出口“雙增長”,但深入分析具體出口狀況,企業面對的諸多疑惑與困擾不容小覷,對此廣交會新聞發言人劉建軍用了12個字表述:“形勢復雜多變,企業負重前行。”
價格普漲一成左右
交易額增幅沒有跑過商品價格漲幅
今年廣交會與往年不一樣,自第一期開館那一刻起,有一個對中國出口企業來說總是羞羞答答的詞被多數企業喊出來了,這個詞就是“漲價”。
劉建軍介紹說,本屆廣交會中國出口商品價格普漲,普通商品漲幅在5%—10%,綠色低碳環保產品比重提高,提價幅度在15%—20%,這在往屆似乎從來沒有出現過。
在展館現場,寧波廣博文具公司總經理舒躍平介紹說,目前原材料、能源、勞動力成本等都在上漲,加上人民幣升值趨勢明顯,對企業來說不漲價是不可能的,現在他的產品價格上漲幅度約10%,多數國外采購商對“漲價”表示理解,但也有部分客戶表示難以接受,出現了訂單流失。
記者對比交易統計數據發現,出口商品價格漲幅普遍在5%—10%,但本屆廣交會總交易額增長僅僅5.8%,交易額的增長沒有跑過商品價格的漲幅。
短單占全部訂單90%
原來是采購商下短單,現在是企業只接短單
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在廣交會上出現了一個詞:“短單”,也就是3個月之內交貨的訂單。
本屆廣交會訂單中短單占90%,長單僅占10%。如此高的短單比例為近年罕見,對出口企業來說很難有計劃地安排半年的生產;對海外采購商來說,到時斷貨趕單都來不及。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國際金融危機后,廣交會上短單劇增,是因為采購商對后市存有疑慮,下單謹慎;而現在短單比例如此之高,倒不是采購商不舍得下單,而是出口企業擔心匯率和政策調整,加上成本持續上升,他們只敢接短單。
對人民幣匯率的持續變化對出口企業帶來的影響,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廣交會副主任文仲亮介紹說,企業鎖定匯率,采用人民幣跨境結算、向海外采購商轉嫁成本等一系列方法都可以化解。
但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缺乏議價能力的情況下,這些方法對絕大多數出口企業都是一廂情愿,留給他們的只有一個可以自己說了算:接短單,不接長單。
轉型升級找路徑
組織國際設計師與參展企業對接
面對紛繁蕪雜的外貿形勢,如何找到轉型升級的有效路徑?珠海格力電器海外銷售公司總經理肖友元表示,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歸根到底是靠技術。但是短時間內能夠在技術上實現突破的企業畢竟是少數,尤其是對中小企業來說。
廣州麥歐服飾有限公司總裁周金松介紹說,匯率每變化1個百分點,對成本的影響可能達到5%,這對于勞動密集型產品來說是無論如何也消化不了的。好在麥歐服飾主打設計,在國外也算是一個中等品牌,匯率、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全部可以消化,才敢放心大膽接長單。
文仲亮表示,外貿方式轉型升級,并非是要企業都去掌握“核心技術”,也并非是要求企業全部走上節能環保、品牌經營的道路,找準企業目前的優勢,在一點上尋求突破,一個好的創意,一個好的設計靈感,海外銷售中的一點與眾不同,都可以成為企業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依托。
本屆廣交會期間,商務部通過組織國際設計師與參展企業對接、推薦開展外貿的電子商務平臺、召開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座談會和知識產權研討會,提高了企業轉型升級的意識,推動企業走出轉型升級切實可行的一步。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