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中的拍攝技巧
對于展覽會攝影,無論是專業媒體還是網絡媒體,介紹這方面攝影技巧的文章非常少。之所以少,主要原因是大家都覺得這類拍攝很簡單,和掃街沒什么區別,所以技術含量比較低,只要摁摁快門就可以,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大家可以回頭看看自己拍的片子,問題不禁而出,比較普遍的是曝光和構圖,白平衡不準也暴露無疑。針對這一系列問題,我們今天就為大家從器材準備到拍攝技巧,一條龍的進行介紹。
器材準備
展會拍攝對于器材的要求相對比較高。拍攝車展,最主要的是利用中長焦鏡頭,而且光圈越大越好,這主要是考慮到周圍環境的復雜性,以及光線的不穩定性。一些中高端的消費級數碼機也能夠勝任這樣的角色,例如索尼R1、富士的S9600、索尼的H5等等,但在快門滯后上的劣勢讓它們在捕捉能力上要有所差距,另外由于噪點的控制能力和數碼單反相機有所差距,在需要通過提高ISO感光度來保證安全快門的情況下,畫面的精細度會明顯下降。
如果拍攝藝術品展會,由于大部分是靜態物品,所以數碼單反相機和消費級數碼相機的差距就沒有那么明顯,但對于鏡頭的素質以及拍攝技巧要求更高,例如拍攝一些被玻璃罩住的工藝品或者拍攝墻上懸掛的畫,數碼單反相機與標頭的搭配是最合適的,一方面有大光圈的保障,另外一方面鏡頭抗畸變和色彩還原都可以達到最佳境界。消費級數碼相機中,佳能G7、尼康P5000、理光GR-D也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很多攝影愛好者會考慮帶上三腳架前往,但我卻覺得不合適。一方面,三腳架的體積過大,不便于攜帶;另一方面,三腳架在使用的時候,需要足夠的空間來支撐,但在展會這樣擁擠的場合中,根本就不會給你機會悠閑的擺弄,所以選擇攜帶輕便且更具實用性的獨腳架比較合適,獨腳架的支撐力能夠保證拍攝畫面的穩定。
如果去拍攝藝術品展會的話,閃光燈是千萬不能用的,大多數的展品通常都是擺放在玻璃展覽柜里面的,當閃光燈一閃,玻璃造成的反光就會在玻璃表面形成白花花一片,而且很多展會都是禁止使用閃光燈的。不過在這里,我還是不忘提醒大家,別忘記帶上CPL鏡片,它能夠有效減弱或者消除玻璃表面的反光,這樣一來,我們在拍攝的時候,就不會受到反射光的困擾。
熟悉環境
熟悉環境,其實就是提前做好功課。
拍攝藝術品展會,我們需要對參加展會的物品進行了解,尤其是它的歷史背景,這樣能夠幫助我們在取景和構圖的時候,有針對性的進行取舍,挖掘細節魅力,突出物品本身的氣質。
攝影技巧(藝術品篇)
藝術品展會相比車展的拍攝更加注重細節和攝影技巧的運用。我個人覺得拍攝藝術品,最重要的是光的運用。普通的藝術品展會通常都是將展品平放在桌子上,前面放一個隔離欄,我們可以根據人工照明的功率和距離光源的遠近來控制焦距,選擇不同的測光點。當然,室內的光線都比較暗,由于很多時候是不允許打開閃光燈的,所以要通過獨腳架來穩定相機,這些我在前面已經說過,這里就不重復。
上面這種情況是比較簡單的,但在更多時候我們所拍攝的物體都被擺放在玻璃展覽柜里面的,而且頂部都會有色溫偏暖的射燈烘托氣氛,要想拍攝出近似完美的效果,第一道難關就是消除玻璃反光,文章開頭器材準備的部分,我就說過用CPL鏡。此外,還可以巧妙地利用入射及反射角度的關系,避開部分反射光。第二道難關是測光,強烈的明暗反差和光影變化能夠突出藝術品的視覺效果,選擇點測光的話,雖然非常準確,但也很難控制。而如果選擇中央重點測光模式,則拍攝出來的效果近似,但操作起來更為簡單。另外,在展品與背景光線發生巨大反差的時候我們要通過曝光補償來進行調整。
白平衡方面解決起來是比較簡單的,因為光源的色溫基本都是統一的,加上數碼相機擁有即拍即看的優勢,所以通過相機預置的白平衡模式就可以進行調整。即便不準確,還可以刪了重新拍。
在鏡頭焦距的控制和角度的選擇上,最好選擇平視,尤其是在拍攝書畫作品的時候,切不可使用鏡頭的廣角端拍攝,因為大部分相機的鏡頭在拉至廣角端的時候,畸變和色散是嚴重的,加上我們在室內拍攝,為了提高快門速度,往往會將光圈打到最大,所以暗角也會出現,這會嚴重破壞拍攝畫面的真實性。建議將鏡頭焦距控制在50-90mm之間。
最后,把我在拍攝過程中積累的一些零碎的經驗介紹給大家。一是要多拍,像素和精度要設置成最大,這樣方便后期調整,確保畫質。二是如果把握不準確或者拍攝時間緊促的話,可以用RAW格式保存,把更多的工作留到后期,當然也可以用到包圍曝光模式,不過有個前提是要有足夠的存儲卡空間。三是千萬不要耍小聰明,一些禁止拍攝的物品不要偷拍,因為到處都是監視探頭,被抓到的后果有可能是格式化存儲卡。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