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展現中華美韻,風靡全球
無法否認,在文化生活日益蓬勃的今天,中華服飾文化的發展正不斷突破與創新。得益于當今全球文化與時尚的融合,各種風格的服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中國,信息碰撞擦出強烈火花,創意變革正為中國時尚帶來新生。
傳統精髓的凝結與突破,正不斷顯現。從北上廣等超級城市的一線商場,到產業重地的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刺繡、織錦、水墨印花、寬袍大袖等傳統符號正在創新中綻放出光華,讓人無法忽視,同時也呼喚出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2016(秋季)之“當代中華服飾展區”的耀世而出。
位于國家會展中心(上海)2號館的核心位置,“當代中華服飾展區”作為全新展區受到了眾多展商的強烈追捧,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20余個優秀品牌參展。其中既有傳承經典的絲綢服飾,也有千年歷史美名的杭繡、粵繡,還有靈感源于禪學的禪服展示,更有完美結合了刺繡元素的飾品企業,現場更設立活動區,結合中華服飾的走秀演出、靜態展示、茶藝禪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大師的技法展示,與您一同尋訪中華傳統文化的驚艷之美。
而對于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參展“當代中華服飾展區”的企業與品牌都有各自的心聲。
對“傳統”情有獨鐘
在主打真絲服飾和創意旗袍的“蘇杭首站”女裝市場,近幾年來的市場銷售統計數據告訴陳海軍,有設計感的傳統服飾的市場需求量一直在往上走。在“蘇杭首站”,集中了江浙滬地區百余家大型真絲服飾的生產廠家及品牌,中高端產品銷量占到杭州絲綢服裝份額的80%左右。
在陳海軍看來,全世界都對中國絲綢情有獨鐘。激蕩著中國幾千年文化的沉淀,絲綢代表中國服裝“走出去”最有意義。
持有同樣觀點的還有正在為參與2016杭州G20峰會服務工作而“備戰”的萬事利集團總裁李建華。“要讓絲綢成為世界認識中國、展示杭州的一張亮麗名片。要讓絲綢飄揚在G20 。G20峰會臨近,對于“干了一輩子絲綢” 的李建華來說,這樣的機會可遇不可求,能在這樣的“國際大賽”上練一練,小到采購、設計環節,大到整個行業的水平,都能得到明顯提高。他希望G20后,“大家都認為絲綢可以代表中國”。
而同樣有著對傳統服飾的情懷,潮州市東宇工藝時裝有限公司總經理何曉玲卻將中式傳統手工藝與西式剪裁工藝的結合,游走于法國、英國、意大利、德國、西班牙等海外市場。
“沒有老化的服裝,只有老化的頭腦與僵硬的設計。”何曉玲說,東宇主打西式立裁的女式禮服,80%的產品采用精巧繁復的手工釘珠刺繡工藝,糅合中西方的精髓。傳統與現代、中式與西式、精細與簡約,一對對看似矛盾的詞語,在東宇的禮服設計及制作中,得到了融合。
實際上,不論絲綢,還是刺繡,產品定位的爭論從未停止過,是該“向上走”體現價值、邁向高端,還是“向下走”走進尋常百姓家、形成規模化產業?在采訪中,陳海軍為“蘇杭首站”找到的平衡點或許提供了另外一條路徑。
“產品應該走向高端,體現價值,而價格要親民,走進百姓生活。”陳海軍說出了“蘇杭首站”商家們的態度:只做金字塔塔尖,市場這么大,不可能把所有蛋糕都吃完。傳承匠心精神,產品做到極致,而價格一定要接近平民,讓人們消費得起。
誰來為“尷尬”破題?
在明確定位后,如何被大眾所接受是一個更加現實的問題。
陳海軍也不得不承認,傳統服飾在當今社會的“行情”有點尷尬,只有在特別的節慶日子、外事活動等場合才會被人們想起。對比日本的和服文化,中國傳統服飾的穿著程度并不廣泛。“在日本,一套手工定制的和服要20多萬元人民幣,在中國,定價萬元以上的手工刺繡旗袍已經屬于高端了,顯然,旗袍的價格和品質是不匹配的。”
“以旗袍為例,市面上做旗袍的企業很多,但有足夠影響力的卻很少,我們需要改變旗袍的產品文化。”做了十年中山裝和旗袍的華人時代服裝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璇觀察發現,品牌文化和產品創新是阻礙當前傳統服飾企業難以做大做強的兩大桎梏。
“本土品牌運營傳統服飾,借助的卻是國外的經營理念和操作方式,中國品牌一定要用自己文化;產品特性方面,旗袍的款式結構單一,技術要求卻是最高的,面料花色和刺繡品種變化很大,都決定了旗袍產品的個性化比較突出,批量生產難以開展。”劉璇說。
對于采用了中西融合方式的東宇而言,同樣如此。何曉玲認為,服飾永遠承載著人們在社會不同時期的情感與價值趨向,服飾品牌的經營者需要將服飾作為一種文化經營,而不單單是作為一種商品營銷。
即將召開的CHIC2016秋季展在注重商貿對接功能的基礎上,特別推出了一個凸顯文化意味的展示區域——當代中華服飾展區。這一展區吸引了這些“執迷”于傳統服飾的人們,不論是陳海軍還是何曉玲,都對這一舞臺充滿了期待。
創新領銜“當代中華服飾展區”
“現在的中國風服飾,早已與現代時裝設計完美結合在了一起。”在陳海軍看來,不論是花型設計、款式設計,還是面料的選用,都遠比傳統中華服飾有很大創新。
“我們需要不斷糅合、創新。”在何曉玲看來,傳統技藝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民族精神,但是時代特征太強烈,需要不斷的吸取精華,去其糟粕,讓其毫不遜色地與現代潮流相輝映。
“比如原來的傳統旗袍很長,現在做得短,更適應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和生活方式;為了改善穿著體驗,如今的旗袍還調整了面料中桑蠶絲的含量;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旗袍采用了絲麻混紡的材質,以這兩種代表了中國文化的原料相結合,更加凸顯傳統服飾文化。”講起旗袍的傳承與創新技法,陳海軍的言談中流露著無限的情懷,也似乎有著說不完的話。
陳海軍還透露,在CHIC2016秋季展上,絲路鳳凰、紅燈籠、纖手、今典絲綢、曼妮杰爾、拂云秀、夏之繡等15個女裝品牌將以600平方米的展位抱團亮相,大展中華服飾的秀美新風與絲綢的文化深蘊。東宇工藝則將主推晚禮服及宴會套裝,一展傳統工藝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何曉玲說,“我們非常期待產品能在中華傳統服裝專區得到最恰當的宣傳和展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