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防御進行到底:從滯脹走向通縮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雙退出,是目前“2010版”中國經濟從滯漲走向通縮的最主要誘因?,F代經濟學研究表明,除了供給短缺(如70年代美國石油危機)導致5-10年的長期滯漲以外,在經濟下行周期中使用過量的經濟政策(包括財政與稅收政策、貨幣政策、貿易政策等)也會導致短期滯漲(2-4個季度)。而形成通縮的原因則有兩種可能:生產能力過?;蛘哂行枨蟛蛔?。
盡管目前工業品價格出現顯著下跌,但我們尚不能斷言通脹壓力已經減弱。中國經濟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不合理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過多的超國民待遇、低估的生產要素價格以及過低的環境維護成本)加上仍然較大的貨幣供應量,仍難言通脹壓力減弱。目前,中國內部經濟結構愈加失衡、產能過剩狀況進一步惡化,新一輪經濟發展方式加速轉型已經在年初拉開帷幕,財政與貨幣刺激政策退出亦然“已在路上”。
多重因素疊加,中國經濟很有可能由短暫的滯脹邁入中期通縮階段。經濟結構轉軌將是復雜而漸進的過程,政府轉型時期的政策調控將不可避免的拉低經濟增速、削弱社會需求,加上數量型貨幣工具難以有效控制價格泡沫從資產領域向日常消費品領域擴散,價格工具將被迫使用。此外,海外需求也會因為主權債務危機進一步萎縮。在眾多負面因素的疊加影響之下,中國經濟很有可能由短期的滯脹(約1-2個季度,如果央行加息遲緩,滯脹階段可能相對延長)邁入中期通縮階段(約2-3年,即與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期時間大致同步)。
歷史經驗表明,無論滯漲還是通縮階段,防御都是較好的組合策略。中國式的滯脹狀態不穩定,大概率會演變為通縮。因此,現在應該更關注中長的期通縮風險。防御性配置將會是首選策略,穩定的盈利表現有助于實現較佳的防御效果。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