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領風騷的中國繡花鞋(一)
古人女紅”,都要掌握刺繡。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審美觀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于是在婦女中興起了一種新的繡花女鞋。這種鞋與過去那種笨拙的刀鼻鞋相比較,更顯得纖巧秀麗,能充分展示婦女婷婷玉立的柔美姿態,所以在婦女中廣泛傳開,并一舉成為唐宋二代最流行的鞋式。
客家人的傳統繡花鞋與唐宋時期的“鸞尾鳳頭”鞋比較,則不難發現,二者乃有相似之處。這種一度曾在中原地區城鄉婦女中廣為流行的鞋式,在經過數百年之后,仍能在客家地區保存,這不能不嘆服客家人在繼承漢民族傳統文化方面是何等的堅貞,何等的執著。
“客家人對漢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并非全盤照搬,一成不變,其中亦包含著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及對本族群文化的改造。客家人的傳統繡花鞋,盡管其外觀與唐宋繡花鞋幾乎一模一樣,但究其細部,如鞋跟,兩者卻大不一樣了。”
一般的唐宋繡花鞋,鞋幫與鞋跟是連為一體的,即把鞋幫的左右兩端接縫合在一起,組成鞋跟。而客家人的繡花鞋卻是幫、跟分開制作,并以麻線編織的網作為鞋跟。據筆者研究,客家人之所以要用這種方式制作鞋跟,原因有二,一是客家婦女平時多般在田間勞動,除了過年過節,走親訪友之外,白天一般不穿鞋,只有晚上收工之后,洗完足,大家才有短暫的穿鞋機會。這時,足還是濕的,為了舒服,男人一般都穿木拖鞋。婦女受封建禮教的束縛,為達到“笑不露齒,行不出聲”的要求,只好以布鞋取而代之。而依照傳統的做鞋方法,為使鞋幫挺刮,幫內常要墊一層筍殼,這樣一來,鞋幫雖然美觀了,但穿起來極不舒服。于是客家人便改用軟質材料制作鞋根,用這種方法制作繡花鞋,不僅在贛南客家地區流行,就是在客家地區之外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偶爾也可以看到,廣西毛難族人的勾頭繡花拖鞋,便是其中的一例。二是客家婦女一旦成了家,便成了家庭中的主要勞動力。所以她們一生中所需的頭套、鞋襪大都要在結婚之前,亦即做“姑娘”的時候就要全部料理妥當。這種超前制作的鞋自然很難顧及穿著時的足碼大小,如果按照舊的傳統方法做鞋,一旦腳變胖了或者變瘦了,鞋子不合腳,就非得把鞋拆掉重做不可。而依照現在客家人所用的方法做鞋,即使以后穿起來不合腳,也只要把鞋跟的麻線抽緊或放松便可,不必牽動鞋幫。
“從客家人的傳統繡花鞋制作也可以看出,客家人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又是何等地靈活,何等地富于創造精神。客家人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而改造并超越原有的舊文化,創造出具有獨特個性的新文化,這就是客家人對待漢民族傳統文化的態度,也是客家文化之所以能在漢民族文化中獨樹一幟的根本原因”。
現在贛南的三南(龍南、定南、全南)及尋烏、安遠等地,由于地處邊遠山區,不僅保留了大量客家圍屋,而且還有許多客家風俗文化遺存,一些客家婦女還珍藏著自己結婚時及兒女小時所穿戴的刺繡生活用品,如繡花鞋、繡花荷包、繡花童帽等,這些繡品造型獨具特色,圖案夸張變形,色彩艷麗。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