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紡織服裝的“縮水門”事件
剛買的縮水,甚至因為縮水不能再穿……可能不少老一輩的人都遇到過這樣的煩心事。然而,最近這一問題似乎有爆發開來的趨勢,“變形金剛”產品越來越多。那么,縮水問題到底是如何產生,又該如何解決呢?
“縮水投訴”快速增長
“過去關于手機、家電、皮鞋等日常用品方面的商品投訴較多,而近日來關于紡織品縮水的申訴增長很快。申訴主要內容為購買床單、服裝后,第一次清洗后縮水嚴重.有的在購買時,關于縮水的指標并未進行標注。”太原市工商局12315申訴舉報指揮中心的統計結果表明。
不久前,劉先生在一家汽車飾品店為新買的汽車購買了一整套汽車飾品。開始用的時候還很滿意,不管是色澤還是手感都很不錯。但使用過一段時間后,頭次洗滌就出現了明顯的縮水現象。眼看著剛買不久的汽車飾品“瘦身”到不能使用,劉先生感到非常氣憤并找商家理賠,商家卻以“產品一經售出,概不退換”為由不予退換。但在劉先生多次要求下,商家才給與劉先生300元的賠償。
長期以來,“縮水率”都不被人看重,甚至忽視。因為在購買產品時,其縮水率并不在可感觀范圍之內,因此在很大程度不影響銷售。即使買回去發現存在縮水現象,也因為各種原因不了了之。
近期曾發生過一起比較嚴重的縮水遭退貨事件——一家服裝企業用于出口的一批嬰幼兒針織服裝由于縮水率超標而被退貨。這一現象引起了業界的關注廣泛關注,也成為了“縮水門”爆發的導火索。據悉,在退貨時,該批服裝被發現其縮水率為3.8%,超過了國外客戶3%的要求。
其實,針對縮水率的問題,紡織產品國家標準早在2004年就作出過明確規定:紡織類產品優等品的水洗尺寸變化率不能超過“2%—3%”,一等品則不能超過“2%—4%”,合格品則不能超過“2%—5%”。
然而,記者通過了解發現,整個市場呈現欲蓋彌彰的局面,廠家都對產品的型號、面料質地、洗滌方法等信息進行了標注,但幾乎沒有一家紡織企業標示——“縮水率”。
“縮過程”為“始作俑者”
“紡織品縮水的變化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到現在為止也沒有解決。”國家紡織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王寶軍憂慮的表示。其實,根據《中國纖檢》記者了解到的情況,縮水問題也一直都是企業關注的重點問題,只是由于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和檢測手法,導致很多企業心有余而力不足。
對于自己的產品在北京物美賣場被抽查兩款測試尺寸變化率超標的問題,上海紅富士公司企業內部在調查時檢測機構檢測出的變化率是4.6%,有一點差別;江蘇美羅家用紡織品公司也受困于縮水事件,他們認為目前的檢測標準不一致,有時按照2米來測,有時測就可能按照2.05米,量的時候測試度大于規定度;而南通斯德福紡織裝飾公司董事長姚蘊秋更是直言,不合格的產品在公司測試合格,拿到外面測試就不合格了。
“應該制定一個根據不同檔次、不同面料、不同用途產品而不同的縮水率,因為消費群體不一致,實際用途也不一樣,應該區別對待。”姚蘊秋建議,“我們可以讓制定標準的官員和專家們,更關注企業的實際情況,標準的修改可以經過幾年過渡,不一定一下到位。”
紡織品縮水很大一部分的原因還在于企業“欲蓋彌彰”。眾所周知,要控制紡織品的縮水率,就必須經過一道預縮處理工序。這道工序不管花在工藝流程上,還是專業技術人員上,都得花費不少的開支。
姚蘊秋指出,企業加一道預縮工序,成本可能增加7%到8%,而到了商場、超市銷售,價格還會增加,產品就會出現缺乏競爭力的情況,企業的利潤會變得更低。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中小企業為了省去一大筆的檢測費用,也常常會導致其產品檢測不達標。一些企業自己引進比較簡易的檢測工具和專業檢測人員,而一些企業就將原料直接送往專業檢測機構。但因為兩種都需要一大筆檢測費用,一些中小企業在實際操作中就免去了檢測環節。{page_break}
避免“縮水”,從源頭活水抓起
縱觀全局,紡織品縮水的主要源頭還在于生產商。據記者了解,紡織品縮水主要是原材料、密度、紗支細粗、生產工藝等因素的影響,這就要求紡織品生產廠家在生產時,嚴把質量關。有關檢驗檢疫部門就提醒出口服裝企業應做到以下幾點:
其一,慎重接單。應當根據自己的生產能力慎重接單,并在簽定合同時明確約定對出口服裝品質的指標。避免盲目生產,而生產出質量不合格的產品。
其二,面料合格。廠家在根據客戶需要采購面料時,一定要把好質量關,必須對采購的面料進行檢測。因為面料的品質直接影響成品的縮水率。
其三,工序嚴整。廠家在生產的過程中,應當重視后道整理程序,使面料在預縮處理后縮水率能有效控制在標準或客戶要求以內。比如在煉漂過程中盡量減少張力;在絲光過程中要掌握擴副張力、保持坯布幅寬、控制緯向張力;加強對絲光加工工藝條件的檢查;對于特殊材質的品種,必須采取進一步的改進措施,并保證緯向縮水率降到要求范圍內。
其四,加強自檢自控。在成品出廠前應加強檢測,確保服裝縮水率合格后才裝運出長。同時,必須在產品標識上標注其“縮水率”,使消費者更好的了解產品的詳細情況,并接受消費者的檢查,使之不斷加強和完善。
相關鏈接:織物縮水,來源為何?
紡織品的縮水率是指織物在洗滌或浸水后織物收縮的百分數。縮水率最小的為合成纖維及混紡織品,其次是毛織品、麻織品、棉織品,絲織品縮水較大,縮水率“最厲害”的要數粘膠纖維、人造棉、人造毛類織物。
織物的縮水取決于四大因素:1、織物的原材料不同,縮水率不同。一般來說,吸濕性大的纖維,浸水后纖維膨脹,直徑增大,長度縮短,縮水率就大。如有的粘膠纖維吸水率高達13%,而合成纖維織物吸濕性差,其縮水率就小。2、織物的紗支粗細不同,縮水率也不同。紗支粗的布縮水率就大,紗支細的織物縮水率就小。3、織物的密度不同,縮水率也不同。如經緯向密度相近,其經緯向縮水率也接近。經密度大的織品,經向縮水就大,反之,緯密大于經密的織品,緯向縮水也就大。4、織物生產工藝不同,縮水率也不同。一般來說,織物在織造和染整過程中,纖維要拉伸多次,加工時間長,施加張力較大的織物縮水率就大,反之就小。
專家提醒:紡織服裝企業在生產產品時,最好還是應該在產品標識或標簽上標注縮水率,以便讓消費者了解該產品真正的產品信息,從而避免誤導消費者而導致不必要的麻煩。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