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鞋服業開發再生環保型成熱點
丹麥、芬蘭、荷蘭、挪威和瑞典等5個北歐國家實施了碳稅;新西蘭、英國等推出碳標簽;美國通過了《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將對未實施碳減排限額國家的產品征收懲罰性碳關稅……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我們都跨進了低碳時代。
近日有報道稱,國家發改委正在研究碳稅征收方案,預計最早在2012年就會實行。研究報告顯示,當前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平均能耗大約為4.84噸標煤/噸纖維。碳稅開征,紡織服裝行業難以置身事外。那么,國內碳稅的開征將給紡織服裝行業帶來怎樣的利弊?對于泉州企業來說,應當如何未雨綢繆,迎接低碳時代的到來?
綠色壁壘反對不如應對
主持人:繼國外推出碳關稅、碳標簽之后,國內也提出開征碳稅,這對于紡織服裝企業有何利弊?
陳鋒:一方面歐美國家不斷提高標準,實施貿易壁壘;另一方面是產業升級的需要,企業未來將面臨越來越大的能源壓力,必須實現節能減排。國內要開征碳稅,必將形成一個原料、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的量化指標,這對于發展起點較高、科研技術水平較高的紡織服裝企業來說,反而是一種機遇,而一些污染嚴重的企業,可能面臨生產減縮與經營危機。
楊華陽:國內碳稅將開征,從表面上看,似乎會增加企業的成本,實際上是國家在利用稅收手段促使企業進行節能減排和產業升級。此外,根據WTO的協議,如果國內已經開征碳稅,其他國家就不能重復征收碳關稅。去年泉州紡織服裝的出口達到21億美元,出口企業若能主動采取應對措施,使產品的碳排放符合國家標準,便能減少潛在的綠色貿易壁壘。
王迎利:低碳最終考量的還是企業的能源使用、工藝更新及排污方面,其根源就是節能減排。中國紡織工業面臨的低碳考驗非常嚴峻,尤其是發達國家實施“碳關稅”將使處于紡織供應鏈低端的中國紡織業受到巨大沖擊。企業要實現低碳化,只有首先通過細致調查,確定估算方法,計算出產品準確的碳排放數據,才能尋找到降低碳排放的途徑。{page_break}
流程把控算好“排放賬”
主持人:對于泉州的紡織服裝企業來說,目前主要通過什么方式實現產品的低碳化,取得什么成效?
王迎利:紡織企業在低碳方面可以從很多方面入手,包括內部的基礎設計和設備。如果內部管理操作沒有到位,很可能使好技術發揮不了功效。
此外,企業節能減排工程要轉化為數據。比如一件襯衫在生產過程中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通過這些數據,企業管理者就能夠對下一步的工作有清晰的目標,知道原料采購中要注意哪些問題,生產過程中有哪些關鍵的環節需要改進等。這樣,就有了一筆清楚的“排放賬”。
楊華陽:研究表明,一條約400克重的滌綸褲,如果壽命為2年,洗滌、烘干、熨燙會產生二氧化碳排放47公斤,是其自身重量的117倍;一件250克重的純棉T恤在其“一生”中大約排放7千克二氧化碳,是其自身重量的28倍;大麻纖維制成的布料對生態的影響比棉布少50%;竹纖維紗線在地下只要2個月就能溶解,而一條棉紗線至少需要10個月。
近幾年來,七匹狼、九牧王、虎都、柒牌等泉州企業已經開始減少對石化原料及化學纖維的使用,積極研發并采用竹、麻等低碳面料。用竹纖維紗線代替傳統的紗線,不僅降低了成本、減少了排放,還增加了利潤。
陳鋒:除了原料把控外,通過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消耗減少,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也能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廢物利用紡織業新熱點
主持人:泉州的紡織服裝企業要實現持續發展,未來應該從什么方面進一步努力?國內外是否有一些好的“低碳范本”可以借鑒?
陳鋒:西方國家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在服裝產業中提出了環保的概念,國內的企業在進入21世紀后,也開始有了環保意識。兩三年前,我市一些企業在出口產品中就開始進行生態紡織品認證,一些品牌企業的低碳戰略走在前頭。如國內的雅戈爾和如意集團都非常注重技術對產品的提升,在原料的選擇上,雅戈爾開發了更為環保的漢麻面料;而如意集團則通過發展畜牧業,為企業提供了最原始的材料。
楊華陽:再生材料可能成為紡織業的下一個熱點,許多世界知名品牌和國際大買家已著手開發或大量采購有關再生紡織品。如美國環保再生纖維與紗線制造商JimtexYarns,英國成衣零售商馬莎百貨和美國百貨零售商沃爾瑪等;而在德國,任何一家服裝店里都能找到環保型服裝;法國幾年前從中國進口的大部分服裝就要求采用環保材質;耐克通過回收日本和臺灣垃圾場的廢棄塑料瓶來做運動衣。
在國內,李寧也與日本帝人纖維公司合作,將舊服裝、廢塑料瓶等人們丟棄的廢品回收,進行化學分解后,變成新的面料,再做成新服裝。以舊變新,這一過程將使生態圈系統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各降低大約80%。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